□ 记者 陈颖婷 通讯员 袁昳
“上头电子烟,又卷土重来了?”李芃芃桌上摆着一排五颜六色的“电子烟”。他眉头紧蹙,记下这一新动向——以前不法分子在“电子烟”中掺入的是合成大麻素,随着打击力度的加大,现在改换成更具隐蔽性的一类精神药品,必须及时打击。
从2009年至今,李芃芃扎根禁毒一线十五载,从事过缉毒执法、吸毒人员管控、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禁毒宣传等工作,被誉为上海公安禁毒工作的“万宝全书”。他始终保持对新型毒品的敏锐感知,参与侦办全国首例涉“犀牛液”新型毒品特大网络制贩毒案等一批大要案;他牵头“禁毒宣教”“平安关爱”等活动,组织各类活动150余次,覆盖群众20余万人;他“护航发展”与“规范监管”并重,保障了全市1万多家相关企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缉毒就是与犯罪分子生死相搏
缉毒警察是一支在“刀尖”上行走的队伍,与犯罪分子的较量往往是生死之搏。
缉毒生涯中,李芃芃多次遇险受伤。为制服一个刚“溜完冰”的毒贩,他和人高马大的对方展开殊死搏斗,控制住对方后才发现自己胳膊上全是血口子,人几近虚脱。在高速公路收费站,他和队友守候伏击一名毒贩,不料毒贩狗急跳墙强行冲卡,把已经拉住车门的李芃芃重重带倒在地,拖出好几米。还有一次,到外省市抓捕毒贩,他翻墙入院,却一脚踩在阴险凶狠的毒贩精心布设的陷阱——遍布钢钉的木板上,50厘米长尖钉穿透鞋底,深深扎进脚里……
“我从没想过放弃,也不能放弃。如果我们退缩了,那把叫毒品的‘长刀’就会砍向我们身后的人民。”说话时,李芃芃神情淡然。那次行动,一共抓获吸贩毒人员26人。
学得更多才能比犯罪分子跑得更快
青年民警小顾对李芃芃的第一印象是他爱读书。李芃芃的手边书经常换,一会是《禁毒学》,一会是《新精神活性物质办案实用手册》。每当一本旧书“落幕”,都会有新书“登场”。小顾一开始并不理解,直到一次突击审讯……
这是一起疑似制造毒品的案件,接到线索并查实后,李芃芃带队赶赴现场,在一个小实验室中发现了3个嫌疑人和几本写满了方程式的笔记本。面对破门而入的警察,为首者认为警察都是门外汉,根本不承认自己生产的是国家管制的新精神活性物质。
但看到密密麻麻的方程式后,李芃芃一眼便识别出其中含有苯环,且带有抑制、兴奋、镇痛和致幻作用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在专业知识扎实且丰富的李芃芃面前,嫌疑人心理防线被突破,对制造毒品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李芃芃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医学系,从医学生到缉毒警察,李芃芃始终在学习的路上。“作为一名缉毒警察,我们只有学得更多,才能比犯罪分子跑得更快。”此后,小顾成了向李芃芃借书最多的人。
参加禁毒工作以来,李芃芃十几年如一日,关注与研究本市以及全国的毒情,始终保持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趋势的敏锐感知,对新型毒品抓早抓小,露头就打,破获“电子烟”“减肥药”“聪明药”等一系列新型毒品案件,先后参与侦办100余起涉一类、二类精神药品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案件,有效震慑了涉毒违法犯罪。与此同时,李芃芃还牵头组织开展了全市禁毒执法培训,起草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滥用新型毒品的执法指引和提示,不断展示法治力度,彰显法治温度。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