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陈颖婷
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易引发火灾、非法改装增加行驶安全风险……农村出租房是不少新市民、青年人来上海打拼奋斗的“落脚点”,随着“新村民”不断加入,充电配套设施不足,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问题在农村越加突出。
根据市局有关部署要求,自3月25日起,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对电动自行车安全突出风险隐患以及群众深恶痛绝的电信网络诈骗,开展为期100天的集中宣防专项整治行动,统筹推进“消防、交通、反诈”三位一体的集中宣防工作。行动期间,全区涉电动自行车事故数、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既遂接报数分别同比下降5.5%、17.7%,因电动自行车充电等引发的火灾事故“零发生”,切实保障了广大居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
疏堵结合 综合治理破解难题
金山区坐落于上海西南,是典型的上海郊区。飞线充电、人车同屋……这样的情况在全区农村地区尤为普遍。村中自建房出租房居多,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充电配套设施不足,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问题愈加突出。
据统计,目前金山区共29.3万余辆电动自行车。“量大面广,‘管’和‘疏’必须两手抓。”金山公安分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林玲表示。“百日宣防”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金山公安分局围绕农村充电便捷性低、群众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等特点,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会同属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建设集中充电站,破解农村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题。
位于枫泾镇的新黎村因靠近兴塔工业园区,村民自建房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租房的首选,仅距离工业区最近的1组,便有外来务工人员260余人,随之而来的是电动自行车数量与日俱增。
记者在采访中,正巧遇到了新黎村村民胡老伯在家对面的集中充电站充电。他告诉记者,家里的房屋租借给了8个租客,高峰时,同时有5部电动自行车要充电。租客们要不在家里的客堂间充电,要不就在屋旁的过道上飞线充电。“当时不懂,现在想想,安全问题还是最重要的,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胡老伯说。
这样的情况绝非个例,据兴塔派出所指导员顾香均介绍,村里最多的一个房东家里共有10个租客,都是在附近工业园区打工的,人人都靠骑电动自行车出行。
为此,属地兴塔派出所会同镇安全办、村委等部门对村内电动自行车的数量、分布情况进行排摸调研,由村委自筹资金规划建设18处集中充电站,可供近90辆电动自行车充电。同时配置安全监测装置、烟感探测器、高清摄像头等智能化设备,并放置常用的消防器材。满足村民停车需求的同时提供安全、快捷的充电环境。
“既能投币又能扫码,1元能充3个小时,充满自动断电,方便又安全。”租住在新黎村的外来务工人员谭先生说,他们出行大部分都是靠电动自行车代步,充电需求很大,现如今家门口就有一个集中充电站,晚上睡觉都安心不少。
技防+人防 全面推进集中充电站
“从集中充电站的选址、建设到投入使用,全程都有社区民警的指导,我们还把烟感探测器和高清摄像头全部纳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进行实时监测,并同步接入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新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姚卫东表示,一旦有突发情况,派出所会第一时间知晓,平台也会即时通过短信和电话形式通知相关人员,确保公安和消防能快速到场处置。同时,村里还推行了防长巡查制度,由村里有威望的乡贤担任防长,承担安全防护的任务。“防长们每天都会在村里巡查,发现有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就会立即劝阻制止,并视情况及时上报公安消防部门。”姚卫东说。
眼下,农村集中充电站建设工作已在全区逐步推广,为农村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持续“加码”。据统计,金山区已累计建设农村集中充电站650余处,可供近4000辆电动自行车充电。
加装充电设施的同时,如何“堵”住安全隐患的风险点,也是破题的关键。对此,金山公安分局联合属地政府以及消防、应急、城管等职能部门,依托智慧赋能,创新电动自行车安全管控,实现“前端监测、综合治理”闭环管理。
以金山卫镇的金山名邸为例,小区共有居民3600余人,电动自行车1100余辆,仅靠人工管理难度太大。为此,金山卫派出所联合居委、物业在小区内部全覆盖安装了54台智慧电梯,增设智能识别、视频监控、语音提示等智能化系统,一旦识别到居民推车入梯,系统平台自动报警并推送至物业,物业第一时间通过电梯通话提醒车主,保安同步到场劝阻,对推车上楼的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和制止。
“刚安装系统那段时间报警率很高,每天都有10多次,现在一个月都没有几例。”物业经理戚军华介绍,除了智慧电梯系统,社区民警还指导物业在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点部署电子巡更系统,安排小区保安定时定点打卡,第一时间消除安全隐患。
把控源头 严查非法拼装改装
近日,金山公安分局交警支队在对一起两辆电动自行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勘察时发现,一方驾驶员徐某事发时车速达40公里每小时。经查,徐某存在电池非法改装行为。根据线索,分局经侦支队会同区市场监管部门循线追踪,对朱泾地区一家电动自行车车行开展联合检查,抓获嫌疑人2名,查获伪劣电动自行车20余辆,涉案金额15万余元。
随着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有些商家和车主一味追求更快的速度、更久的续航,对电动自行车进行非法“拼、加、改”,埋下安全隐患。“毫不夸张地说,在涉及电动自行车伤亡的事故中,十辆车里有九辆都存在超速行为。”金山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直言。对此,金山公安分局以“百日宣防”专项行动为抓手,会同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深入开展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行动,对区内221家电动自行车销售经营单位进行全覆盖检查,逐一与商家签订安全销售承诺书,规范开展买家实名登记,引导商家同步做好安全宣传。同时,从易改装车辆型号、溢价收据以及交通事故勘察等线索入手,锁定存有非法改装嫌疑的门店,快侦快破案件,有力净化电动自行车经营市场。
“有不少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会向顾客明示可以在车辆完成上牌后,再回店里完成电池改装。所以,整治过程中我们特别留意消费者留存在商铺内的新车,同时将维修时长超过一周的车辆作为检查的重点。”金山公安分局交警支队车宣大队副大队长王姚俊表示。
整治期间,金山警方累计对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27家车行集中打击,抓获犯罪嫌疑人28人,查获伪劣电动自行车870余辆,涉案金额达200余万元。
同时,金山警方持续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通过“高峰期定点+平峰期巡控”相结合的模式深入主要街道和路口,采取“教育+劝导+整治”的方式,对骑乘电动自行车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不文明交通行为进行查纠治理,并引导其观看自制的电动自行车“五不两需”警示片,以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警醒市民安全行车。
此外,为积极推进宣传新模式,金山警方还自主编创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说唱,进行巡回表演,吸引全年龄段到“一盔一带 文明交通”的宣传阵营当中,全面增强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守法意识、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伤害。行动期间,累计深入学校、企业、小区及村居委426家,开展集中宣防381场,发放宣传资料18万余份,涉60岁以上老年人电动自行车事故发生数同比下降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