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老法今说

与唐代科考发榜有关的趣闻

刘永加

本文字数:2910

资料图片

  □  刘永加

  全国各地高考成绩公布了,进入了录取时段,学子们会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从而圆自己的大学梦。而在唐代的都城长安,当年的科考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高考,那时中了进士和状元,要在皇宫外张贴皇榜,可谓一举成名天下知。张贴皇榜的背后,是录取过程的博弈,为此还发生过不少趣事。

  迟到者居榜首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两级进行,先是地方州县及中央官学的乡试,选拔出举人参加尚书省的省试,录取进士,最后决出榜首,即状元。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丁巳科省试,该科的榜首黎逢,是在没有任何背景下而夺得大魁的,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据《记考》记载:相貌朴拙的黎逢,省试开考后竟然迟到了。他是最后一个赶来的,考官们的注意力自然转到了他身上。只见他向考场张望了一下,没有发现空位,便在考场办公室的门外找张桌子匆匆做起答卷来。

  这年的知贡举是礼部侍郎常衮,也曾是状元出身。他看着黎逢的一举一动,甚觉奇怪,心想:这考生显然不熟悉考场规矩,是个新手,其文章大概也是生疏的。当时他闲暇无事,就对身边的一个办事员说:“去看看这最后来的考生写些什么,看一句报来一句。”他想应验自己的猜测。

  这场考的是《通天台赋》。办事员认真按照常衮的要求去做,报来的第一句为:

  “行人徘徊,登秦原而游目,见汉右之荒台。”

  常衮不以为然对身边的人说:“这也只是平常之语啊。”一会儿又报来好几句联语,有“对古情至,临高思来,拔蔓草以遐想,睹离宫而兴哀”等。常衮感觉到黎逢的句子渐入佳境,情不自禁叫起好来:“这一联有趣!”他的赞叹让在场的其他考官也都注意起来。再往下报的,大家都无不惊叹。常衮听后,则连连点头说:“写得太好了,这水平就是拿个第一也不为过!”为了让黎逢安心写作,常衮还派了人过去专门端茶递水。

  这样一来,黎的文章还未写完,已经先入为主,在常衮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常衮很兴奋,认为自己无意中发现了真才。考试结束后,考官们挑出几份水平比较高的卷子,交给主考官常衮,黎逢的卷子也在其中,但名次不是很靠前。由于常衮心里早已经先入为主,怎么看都觉得黎逢的水平最高,就力排众议,把他定为了榜首。

  优秀宗枝夺魁

  在唐代,皇家宗室子弟是可以参加科考的,但是为了避免与民争名,唐朝廷还是比较注意管控此事的。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总觉着宗室子弟个个纨绔,没有真才实学,统统划归无才之列,其实并非如此。在唐文宗开成年间,就有一个例外,一位宗室子弟就是靠着自己的实力夺得了状元。他就是开成二年(837年)丁巳科榜首李肱。

  《云溪友议》和《记考》中记载:开成元年(836年),进士考试是唐文宗亲自出的题,由中书舍人高锴权知贡举,高锴是个不受请托、实心选才的人。他将录取进士的名单及其考卷呈交文宗亲加审阅。文宗很满意,将他升为礼部侍郎,命他第二年继续权知贡举,并强调说:“皇室宗枝,享受封爵是适宜的,而宗正寺常送宗室子弟参加进士考试,恐怕其中有浮薄之徒,仗势窃取科名,你应该精心挑选那些确有才艺者,可不要因宗枝参试而妨碍了其他举子仕进。”

  第二年开考,恰巧有宗师子弟参加考试,唐文宗又亲自出了考题:《琴瑟合奏赋》和《霓裳舞衣曲诗》。

  考过之后,礼部侍郎权知贡举高锴经认真批阅,反复比较,录取进士40名,并拟出了名次,结果恰好第一名是宗枝李肱。正因为李肱是宗室子弟,高锴不放心,又将李肱的诗赋拿来反复吟诵,觉得确实堪称第一,便将名次确定下来,再将前五名的考卷装订成册,进呈文宗,并另具奏章说明各名次确定的理由。

  文宗看了看名单便问:“李肱是宗室子弟,定为状元,难道没有忝窃之嫌吗?”

  高锴奏道:“臣日夜考校,岂敢不出自公心?这李肱的诗,确实最为突出,臣前后吟咏了三五十遍,以为即使让何逊复生,也超不过他。正因为他是宗枝,所以臣将他定为状元,以嘉奖他的才华。他平时的习作也很好,人物亦非同寻常,将来定能出将入相。如今宗室子弟中读书为文者甚少,李肱竟能有如此才华,实属难得。望陛下赐览李肱等人诗赋,亲加比较,若有处置不当,臣愿受欺君之罪;若臣言可采,请陛下对李肱特加奖饬,宣示百僚,以鼓励皇族读书上进。”

  最终,唐文宗还是认可了高锴所排的名次,宗室子弟李肱就这样当了榜首。此后,李肱被授以“刘安之职”,即让他著书、修史,后历任岳、齐二州刺史。

  一枝仙桂两回春

  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还在完善的过程中,远不像后代的宋、元、明、清诸朝那么严谨。所以,才出现了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乙丑科,因主考官董恩恭事先泄露考题被揭发,而将此次所取进士全部作废的奇事。后来,又因两次有人反映取士不公,而对已录取的新进士重加考校的事。可见,当时的进士状元录取博弈也是异常激烈的。

  据《文献通考·选举考》和《全唐文纪事》等记载,这两次重考,一次发生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乙丑科。这次由谏议大夫陈商权知贡举,取进士27人,以张渎为状元,易重居第二。二月放榜之后,满朝议论纷纷,都认为取士不公,有严重的请托行为。于是,武宗命翰林学士白敏中等,对所取27人进行复试,结果有7人不合格,包括状元张渎,均被黜落。易重不仅仍被录取,且名次升为第一。这个易重为了参加科考,的确不容易,他自进京赴考至此,离乡已达6年之久,饱尝科考之苦。状元及第后,他激动地写了一首题为《寄宜阳兄弟》的诗,寄回家中:“六年雁序恨分离,诏下今朝遇己知。上国皇风初喜日,御阶恩渥属身时。内廷再考称文异,圣主称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侧面反映了他的艰辛与酸楚,以及功成业就后的欣喜之情。

  第二次发生在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乙卯科。这年,刑部尚书崔凝权知贡举,所试诗题为《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赋题为《人文化天下》,以“观彼人文,以化天下”为韵。考毕,录取进士25人,以张贻宪为榜首,赵观文排在第八名。

  出榜前,有个依附于中贵人的考生李滚,才学很差,得知自己被黜落,十分气愤,就千方百计找碴攻击这次考试。事先,由于中贵人的一再吹嘘,昭宗也颇赏识李滚的文才,听说他未被录取,自然很不高兴。在中贵人的怂恿下,昭宗密令近侍们到贡院门口拦着搜考生的夹带。这帮人有恃无恐,搜得十分仔细,连考生的头巾、靴子也不放过。事后,中使们回宫奏道:“今年所取的20余名进士,没有真才实学的占了一半,外间议论纷纷,皆以为不可。”

  唐昭宗听信了他们的话,便下令让翰林学士陆展、秘书监冯渥在云韶殿对本年新进士进行复试。昭宗还亲自拟定《曲直不相入赋》等四个题目,并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交卷。有个叫卢赓的称病不想参加复试,昭宗还传令让将他抬到考场,后来查明他是到华阴县省亲去了,来不及赶回,其父卢倔只好上书请求将他除名,这才作罢。

  复试的结果是只录取进士15人,以赵观文为榜首。张贻宪等5人不予录取,但允许来年再考;而崔砺、苏楷、杜承昭、郑稼等4人考得特别糟,不仅不予录取,而且还取消了今后的考试资格。为了安慰被黜落的包括卢赓等10人,每人赐绢3匹。主考崔凝因此被贬为合州刺史。

  正是由于这次重考,赵观文才得以脱颖而出,自然十分高兴,他的朋友也为他高兴。诗人褚载作《贺赵观文重试及第诗》:“一枝仙桂两回春,始觉文章可致身。已把色丝要上第,又将彩笔冠群伦。龙泉再淬方知利,火浣重烧转更新。今日街头看御榜,大能荣耀苦心人。”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5与唐代科考发榜有关的趣闻 刘永加2024-07-10 2 2024年07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