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王葳然
“杨警官,谢谢您帮我们单位解决了这桩纠纷,也帮助员工家庭化解了矛盾!”近期,宝山公安分局宝杨派出所社区民警杨海勇接到了辖区某单位的感谢电话。从员工亲属“无理取闹”到意识到行为的偏激和不妥,从亲人反目到亲情感化,在杨海勇看来,处理矛盾纠纷并抓准症结从而促成矛盾化解,得益于“三所联动”这一机制,让“难断的家务事”逐渐明朗。
工伤认定并非导火索
根源在于遗产分配
6月初,社区民警杨海勇接到辖区某单位多次报警,称有一名已故员工的家属向公司“讨要说法”,情绪较为激动。
经过调查,民警了解到,今年春节期间,该单位员工杜先生在回老家探亲时,突发心脏病过世。如今,杜先生生前个人养老金、公积金等若干遗产已落实到位,杜先生家属已经没有理由向该单位继续“讨要说法”了。
为了找到矛盾根源,社区民警通过大量走访该公司相关知情人,并耐心与家属访谈后发现,真正的导火索并不是工伤认定,而是在于遗产分配。
向弟弟借款30万
突然病故谁来还
原来,杜先生成家立业早,在上海买房时,杜先生曾向弟弟借款30万元,如今杜先生作为家中“顶梁柱”突然病故,杜先生的妻子没有工作,独自带着尚在求学的女儿,还有50余万元房贷未还,杜先生的不幸离世给整个家庭的经济带来了打击。
对于杜先生的弟弟来说,一边是兄弟情深,一边是自身财产的损失,也让他心里有了“疙瘩”。冲动之下,便带着父亲来到杜先生的单位,希望通过向单位施压的方式获得工伤补偿,来弥补自身的财产损失。
社区民警杨海勇意识到,如不尽快化解该起纠纷,很有可能导致事态升级,便在派出所的支持下启动了“三所联动”机制。
首先,杨海勇牵头合作律师、司法所人民调解员对杜家父子进行释法说理,并告知,杜先生病故时,已经脱离了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的工伤认定前提条件,采用过激手段扰乱单位秩序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将承担法律责任。一番开导过后,杜家父子认识到自身行为过激不可取,经民警工作,单位也对二人的行为表示谅解。
叔嫂之间起嫌隙
亲情感化促和解
刚解决完杜家和单位的纠纷,杜先生的妻子和弟弟又展开了纷争。
“30万元借款和医药费18万元,都是我的血汗钱!”
“家中的顶梁柱倒了,我今后还怎么带着孩子生活。”
叔嫂二人站在各自立场,说着各自的道理,导致矛盾一时之间难以突破。民警杨海勇和律师陪同坐在一旁,对二人进行耐心引导,但杜先生的妻子始终只同意赔偿15万元,双方预期数额差距较大,初次调解不欢而散。
“你设身处地想一下,嫂子一人带着孩子在上海生活,还要偿还房贷和你的债务,这是哥哥和父亲想看到的吗?”在电话中,杨海勇反复劝说,从亲情的角度出发,缓和当事人情绪,杜先生弟弟也回想起小时候哥哥照顾自己的日子,最终松口表示愿意降低偿还金额。
另一边,杜先生的妻子也在民警和人民调解员的劝说下,表示愿意尽力满足赔偿要求。最终,经过三天的调解,双方达成一致,并签订了《调解协议书》:由杜先生的妻子偿还弟弟25万元,同时放弃杜先生父亲遗产的继承权。这起“家务事”也终于了结。
【案例点评】
“三所联动”融合了“法理情”这三个纠纷调解中的关键要素,由律师引入法律知识,让老百姓感受到“法在身边”;由民警和人民调解员从情理上做通当事人思想工作,引导各方当事人趋利避害,理性处理争议,最终成功调解了此起遗产纠纷,及时消除了家庭矛盾。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