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戴上人脸面具,变换身份实施盗窃,电影中的“换脸”情节,正在现实生活中上演。日前,上海警方破获一起利用硅胶人脸面具实施的系列盗窃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原本用于影视化妆的特殊商品,如今可在网上轻松购买,价格从数十元到数千元不等。这种商家为购买者的不法企图大开绿灯的现象值得警惕。
人脸面具公开销售
在淘宝、闲鱼等平台,输入“男士硅胶面具”“硅胶面具人脸头套”等关键字可以轻易搜索到大量以乳胶作为材质的“换脸”面具,这些面具被当作普通玩具或者“万圣节”道具售卖。这些面具的价格在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其中一些与影视明星等公众人物极为相似,涉嫌侵犯肖像权。
记者在某知名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在商家销售的硅胶人脸面具产品中,“自己发照片可以定制”的价格最高,在两万元左右。而半定制仿真硅胶面具,即商家提供的固定款式硅胶面具,因材质和制作周期不同,价格在2400元到14000元不等。
记者调查发现,商家在定制这些面具时只强调“逼真”,并不过问所提供的照片是否侵犯肖像权,甚至还称“高端的定制可以突破有些设备的人脸识别系统”,有些还直言,可“以假乱真”,为购买者的不法企图大开绿灯。
在此类商品的评论区,有不少关于“硅胶面具能不能以假乱真”“能不能通过人脸识别的活体检测”等咨询。有买家回复称,戴着硅胶面具可以通过上班人脸检测打卡。商家也称,定制的硅胶面具与真人有九成以上相似度,上下班打卡没有问题。
近期,上海闵行区某小区内发生系列盗窃案,四户居民家中被盗十余万元财物。接报后,上海闵行警方快速处置并破获这起“换脸”伪装实施的盗窃案。
经审讯,犯罪嫌疑人承认其为了盗取财物,特地从网上购买了老年形象的硅胶影视面具进行“换脸”伪装,却没想到第二天就落网。
模仿生物特征 涉及多重风险
厦门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副教授刘炯指出,人脸面具是人脸识别信息的物质化载体。它通常通过3D打印技术等手段,将人脸数据进行实体化,制作成硅胶等材料的头套或面具。这些面具不仅具有极高的仿真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自然人的生物特征,如识别性、独特性和唯一性。
“一方面,购买者使用人脸面具可能逃避监控识别,增加犯罪嫌疑人和违法者身份确认的难度。另一方面,人脸面具还可能被用于绕过人脸识别技术,冒用他人身份进行盗窃或其他违法行为。”刘炯说。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介绍,商家在电商平台售卖人脸面具可能涉及多种法律风险,或引发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定制人脸面具这一业务本身,是否具有合法性,取决于多个因素。”孟强举例,如果定制人脸面具涉及侵犯个人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或者缺乏合法合规的销售流程,或者涉及违法犯罪行为等,就属于违法行为。
孟强提出,如果售卖的人脸面具被用于非法目的,比如从事诈骗、盗窃身份信息、侵犯个人隐私等犯罪活动,有可能属于参与或帮助实施犯罪行为的共犯,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人脸面具可能成为一个上下游犯罪的工具,上游负责收集人脸等生物信息,下游或涉及后续使用,比如用于诈骗、盗窃等,这样一来,商家的售卖行为突破了刑法的技术中立原则,可能构成提供犯罪工具的罪名。”刘炯说。
开展适度监管 确保不被滥用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硅胶面具类商品不属于需要许可类商品,专家建议要加强对此类人脸面具的生产、销售、购买等环节的监管。
在孟强看来,人脸面具的制作销售和使用确实存在侵权、违法的较大风险,相比于全面禁止,完善立法立规、适度监管是更可行的方案。他建议,可基于风险大小的不同,对人脸面具的生产和销售根据逼真程度和用途来进行区分监管。对于那些高度逼真甚至能够以假乱真、可能被用于欺骗人脸识别系统或误导他人的产品,应当受到严格监管,因为其侵权和违法犯罪的风险更大。相比之下,明显为节日装饰或明显非真实的面具,由于其娱乐性和较低的误导风险,则应当受到较少的限制和监管。
刘炯的建议是,在定制人脸面具时,应当要求业务提供者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和用途审查。对于高度逼真的面具,应当在公安部门进行备案和审核。
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翁小平提到,人脸面具在影视、游戏等行业有其应用价值,应通过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促进技术发展。
上海善法律师事务所律师秦裕斌认为,不管用途如何,在私人定制人脸面具的过程中,已经涉嫌侵犯个人肖像权。许多商家为了牟利,明知购买者购买系为犯罪所用,却放任此行为。(综合新华社、北青网等)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