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昌莲
日前,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消费者反映,深圳驾校存在“虚假刷学时”的情况。澎湃新闻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联系多家深圳驾校,均表示需要空坐在车上“刷学时”,有驾校称可以缴纳200元“代刷”,即录制学员练习车辆的视频上传至机器。还有的驾校推出了“外地班”,称“外地班”监管较松,可以“代刷学时”。
开车逐渐成为当代人的一项基本技能,考驾照的人数大增,驾校的生意也火爆得很。为了防范“马路杀手”上路,学车考驾照的门槛越来越高,培训要求越来越严,拿照难度增加。有些驾校便动起了歪脑筋。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江苏苏州某驾校造假“刷学时”,指纹打卡形同虚设。这次深圳多个驾校又被爆“学时造假”,再次将驾校乱象推上了舆论风口。
改进了考试方式,却没有相关的监管措施跟进,自然有人会钻制度空子,拿“关系”和金钱打通环节。“花钱包过”成为一些地方的驾考陋习和潜规则,在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的同时,也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早在2015年,新交规入驾考后,就有媒体报道,在北京工作的王先生,回到老家河南安阳考驾照,前面的考试都很顺利,到路考时却没有通过。这时他所在的驾校告诉他,交400元钱就可以把他的成绩改为合格。王先生最终选择了给驾校交400元钱,很快拿到了驾照。可见,如果驾校与有关部门结成“利益联盟”,驾考有多严,浑水就有多深。
然而,驾校“学时造假”也好,“花钱包过”也罢,对驾驶员和公共安全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关系你们可能有很多,但是命只有一条。”这是一位驾校教练的忠告,绝非危言耸听。有些地方对驾校和驾考的监管形同虚设,却大谈特谈交通事故发生后的“责任倒查”。笔者认为,“责任倒查”的制度设计,本身就不尽合理。事实上,驾校和教练员的权利仅限于教育培训,教学员学会开车,考试是否通过,不该由驾校和教练员说了算,自然也谈不上所谓责任。
驾校“学时造假”,不仅挑战驾考公平,且透支公共安全,必须严厉查处。与其执行马后炮式的“责任倒查”,不如让监管责任跑在交通事故的前面,关口前移,通过对培训、考试环节的事前监管,严把驾驶员“出口关”。比如,严守考试环节,坚决杜绝学员蒙混过关,确保驾驶员技术水平,将交通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特别是,应从整体制度关照入手,加强各个环节的改革,使整套制度科学化、常态化。否则,仅靠增加驾考难度,不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甚至还会引发新的问题。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