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陈颖婷
上海作为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随着各项民生措施的施行,养老的“最后1000米”“最后100米”及“十五分钟生活圈”的问题被一一解决。但如何解决“最后10米”的报警服务,也成为不少高龄、独居老人居家的“刚需”。为此,市人大代表提出了代表建议,日前,相关部门作出了答复。
观察:居家老人亟需“最后10米”报警服务
市人大代表刘苗表示,对于上海社区内高龄、独居、失独及行动不便的老人,居家“最后10米”的报警服务更为关键。他解释说,“最后10米”报警服务,是指在这些老人或特殊群体自家居住的房间内通过加装必要的智能设备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向老人的监护人或亲朋起到及时告知的报警服务。
刘苗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日常生活中,社区干部、志愿者会通过“白天见人、夜间见灯”的“四百工程”等日常关怀措施,确保对老人的连续关怀,但遇突发情况时,社区工作者打给老人的电话,他们不一定能够及时接听;服务人员上门,他们也不一定能够第一时间开门;老人们居住于不同居住点的监护人或亲朋即便通过家里安装的视频监控设备发现了问题,也未必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尤其是在夜间、下雨、高温或冬天,老人们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况。刘苗希望通过科技赋能,在老人突发疾病或出现意外时,子女、亲朋及社区能第一时间知晓具体情况,做到主动发现,快速响应。
为此,刘苗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增加“适老化”改造产品,将技术成熟、性价比高、适合居家养老报警服务的设备纳入目录清单,并通过推进“适老化”工程改造,结合“自愿申请、有偿服务、愿接尽接、适当补助”等方式在高龄、独居、孤老及行动不便等居民家中推荐安装跌倒侦测、移动侦测、辅助增加带有生命体征监测的床垫、手环、烟感报警等设施设备,为这些群体的子女、亲朋或监护人指导建立一套数字化智能监测服务系统,供这些群体居家养老使用。
同时,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工作规划中能细化国家养老政策的“宏观条款”,完善上海现行政策的“优势条款”,增加具有上海温度的“特色条款”,通过强调赡养人、扶养人要切实履行赡养、扶养义务,明确由他们发挥主体责任、社区其他人员发挥友情救助功能,以协商协议形成“救助公约”,快速构建社区“最后10米”报警服务的安全网络保障机制,力争为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及特殊群体提供更多的居家安全、健康管理、应急救援、精神慰藉等关爱服务,让他们在家门口便可有效提升幸福指数。
市民政局:继续扩大适老化改造产品目录清单,推动新兴技术应用落地
市民政局表示,本市从2019年底启动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试点,并逐步推开。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为全市逾2.1万户老年人家庭提供改造,有效提升了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度。
目前,居家适老化改造平台上的各类服务商(装修改造服务)38家,能保证每区有2-4家覆盖。2023年,为拓展远郊、农村地区适老化改造,还在远郊特别招募了本地服务商企业。目前平台上的各类产品供应商也达到38家,产品库内容扩展到9个品类、约350款适老化改造产品,基本涵盖了跌倒报警设备、智能床垫、手环、烟感报警、电子闪光门铃等产品,逐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改造需求。帮助各区、街镇定制了数十个各具特色的产品服务包,如农村套餐包、睦邻点套餐包(浦东)、晾晒套餐包、淋浴套餐包、智能化套餐包、马桶套餐包等,普适性好、老年人接受度高。全市各区已建成运营25家适老化改造体验样板间,供市民现场了解产品,体验改造效果。此外,2024年本市将“困难老年人智能水表安全监测服务”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通过智能水表用水量监测预警高龄独居、纯老等老年人居家安全。
下一步,上海将继续扩大适老化改造产品目录清单,推动改造场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新兴技术应用落地,增加智慧适老化产品,引入更多智能化服务产品供应商。结合为老服务一键通、家庭照护床位等项目推广,引导各区、街镇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在风险责任控制范围内利用物联网等技术构建应急响应系统。同时,积极推进“困难老年人智能水表安全监测服务”实事项目,为居家老人安全增添一份新的保障。
市经信委:倡导社区“救助公约”与数字智能服务系统关联
据了解,市经信委持续加码本市养老产业市场的供需精准对接,支持鼓励各类企业开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服务提升。为解决市场供需对接失衡问题,市经信委联合其他部门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广目录》,涵盖了89家企业的110项产品(服务),支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养老产品供给。同步在社区、街镇、养老院等举办多场智慧养老产品服务对接会,帮助目录内企业对接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真正设计出和老年人适配的智能产品和公共服务。
未来,市经信委、市民政局和市卫健委联合组织实施的智慧健康养老社会调查将在持续开展的基础上,与产品和服务推广结合起来,深入街镇社区开展线下活动,加大宣传,鼓励社会专业力量和优质资源走进社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市经信委、市民政局和市卫健委将继续开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广目录的申报遴选,重点将技术成熟、性价比高的生命体征监测产品列入适老化改造,构建和谐的老年福祉数字化智能关怀服务系统。
同时,本市将倡导社区达成“救助公约”,快速构建社区“最后10米”报警服务的安全网络保障机制,与数字化智能关怀服务系统相衔接。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