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莹 宗敏
“法官,对不起,我前妻失联了,我能不能再次申请延迟收监?”
“法官,这些天,我挨家挨户地去亲戚、邻居家里请求,但都因各种原因被拒绝了,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在承诺收监的日期到来前,案件当事人李某来电称如果他被执行收监,他11岁的孩子将面临无人照料的境地。
听到电话那头焦急的声音,我的思绪回到了李某首次收监执行的那一天……
父亲酒后驾车被拘役,孩子无人照料
李某年近五十,曾经就因酒后驾驶机动车被行政处罚。某日,李某和朋友聚会时喝了几瓶啤酒,考虑到聚会地点距离家很近,而请代驾开车还需花费一笔费用,于是李某将自己醉酒和驾驶证已注销的状况一股脑抛开,怀着侥幸心理驾车回家。车子开到楼下,同住的朋友看到后边劝阻边教育,李某酒劲上来,和朋友发生争执、相互推搡,小区保安见状急忙报警,由此案发。法院依法对李某判处拘役1个月15日,并处罚金5000元。
收监执行的日子如期到来,李某却失约了。他提交了一份书面申请书,请求将收监的日期后延,并反复解释:“法官,不是我不愿意配合,家中只有11岁的儿子和我相依为命,如果我进去了,他的生活就没了着落……”李某称他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婚姻处于离异状态,儿子正值升学的关键时期,许多手续需要他帮忙办理。
为了证实李某的说法,我第一时间联系了民政部门及户籍地派出所,证实李某的父亲、母亲已去世,李某与妻子也因感情不和已于2019年办理离婚手续。
“法官您放心,我已经和前妻沟通好了,9月份孩子升学时,她会来照顾孩子。请再给我两个多月时间,我一定配合按时收监执行。在此期间,我保证严格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不做违法乱纪之事。”
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秉持着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经过庭内讨论,决定同意李某的申请。
收监再陷僵局,是真困难还是找借口?
在承诺收监的日期到来前,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办公桌前响起:“钱法官,是我……”
再次听到李某吞吞吐吐的声音,我不禁心中一紧。“有个情况我必须向您汇报,我前妻的电话连着几天无法接通,我也没有她其他的联系方式,孩子马上就要开学了,我多次联系亲戚好友们,他们也都表示无力帮忙。我该怎么办?”听着李某的讲述,我意识到这次遇到的收监问题不简单。
与此同时,我心中也充满疑虑:第二次了,到底真的无人照料,还是以孩子为借口试图脱逃监管?
为了全面了解案件背后的隐情,我找到了李某居住街道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证实了李某的说法,经过多方沟通,仍然无法联系到孩子母亲。街道工作人员还陪同李某上门协调,但李某的亲戚朋友中也无人愿意帮他照顾小孩。经核实,孩子的外公已去世,外婆患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也无能力照顾孩子。
李某再次提交了延期收监的书面申请,这次,他还带着孩子来到法院。看着孩子圆圆的脸庞,稚气未脱,局促不安地拽着父亲衣角,眼神闪烁,隐隐透露着对未来的不知所措。我内心陷入挣扎,如果一而再地允许李某延迟收监,既影响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又有损司法公信力,还存在托管期间再次犯罪的风险。然而,如果强行收监,孩子的安置难题亦横亘在眼前。
在多年的办案过程中,的确存在罪犯以照顾孩子为借口逃避责任的做法,但在这个案件中,经过核查了解,李某所言非虚,他确实是孩子的唯一抚养人。
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法律绝不是冷冰冰的条文,必须兼顾天理、国法、人情,才能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司法的温度。
为了妥善安置李某的未成年孩子,同时也为了能让其安心服刑改造,作为承办案件的法官,我迫切地希望可以借助自己微薄的力量去为他们做点什么。
破“难”之举,多方共解安置难题
看着孩子不知所措的表情,我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朋友,好好上学,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保障你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不要担心,先和你爸爸回家吧。”男孩微微点了点头。
我清楚,仅依靠我个人的力量无法破局,必须凝聚相关部门的合力,才能既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安置难题,又确保罪犯依法“应收尽收”。
事不宜迟,我向庭里汇报了案件的前因后果,“我们审理案件,不能只考虑法律效果,还要顾及社会效果,孩子无依无靠,生存都成问题,坐视不管,必将给孩子身心健康带来巨大伤害。眼下最紧要的是找到能照护孩子的托底机构。”我的想法得到了庭领导的认可和支持下,我们联系了松江区人民检察院、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妇联、街道、学校等多家单位和部门,并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帮助。
围绕未成年子女的照护和罪犯李某的收监,所有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首次召开的案件协调会中,松江区人民检察院、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妇联、街道、学校等多个部门参加,共同组成松江困境儿童救助小组,协调决定由法院再次安排收监执行,并由多个部门在人、财、物方面全面保障,明确收监后的应急处置方案,建立工作微信群进行情况通报。
与此同时,各个部门无缝衔接配合,联动推进孩子的安置事宜,并就后续工作多次召开协调会,制定详细的安置方案。街道妥善做好照料工作,有情况及时通报,注意家庭的信息保密;学校加强对孩子的关心,关注孩子的出勤情况,并注重对孩子隐私的保护;相关单位链接有关社会资源,为临时照料提供帮助;社工定期开展个案服务,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不放弃对其母亲的查找联系工作,李某拘役期结束或过程中有其他符合条件的亲属愿意照料的,做好相应交接手续。
当天,李某收拾好个人物品后,带着孩子前往法院。户籍地派出所警官将孩子送至事先确定好的居住场所,孩子的房间、衣物、饮食、陪伴人员均已安排妥当。孩子随校方工作人员就餐后,正常回校上课。
在得知孩子的照护有了着落后,李某眼含热泪地一再表示感谢。为尽快交付执行,经与看守所沟通协商,当日李某顺利被收监至上海市松江区看守所,法院依法作出的收监决定得到有效落实。
历经两次延期,李某依照生效判决被收监执行,孩子也得到了有效安置。这一天的到来让我坚信,法理和情理从来不是对立的,刑法条文也不只是冰冷的枷锁,在为解决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问题之际,两者实现了统一和融合。
精心照料下,笑容重新回孩子脸上
“刘阿姨,今天有我爱吃的红烧肉耶!”男孩开心大笑的一幕被志愿者拍下,显露出这个年纪孩子应有的无忧无虑。
联络群里,不时更新的信息,及时的沟通,成为了那个阶段我的工作“置顶”项。为了随时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工作小组建立了微信群,还通过该案建立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困境救助的长效机制。在落实过程中,工作小组制定了完善的照护细则,如安排专人照顾饮食起居,专人轮流负责上下学接送,周末由志愿者照护、辅导功课……精心的照料下,男孩渐渐有了笑容。
李某进入看守所后,通过检察官和我向孩子转交了一封亲笔信:“亲爱的孩子,爸爸因为法律意识淡薄,触犯了法律,我很后悔,也很羞愧。我会认真改造,积极学习法律知识,也希望你能安心学习、生活,盼望和你早日相聚……”
如今,李某的刑罚已执行完毕,孩子也在多方努力下安全度过了45个日日夜夜,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
我审理过的上千个刑事案件中,有未成年人身影的总让我印象深刻,有的未成年人遭遇性侵、虐待,生活和精神遭受重大创伤;有的因父母一方锒铛入狱,家庭结构面临重大变故,生活失去着落……如何在法律框架内最大限度体现政策,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既考验我们的司法智慧,又需要我们有能动履职的意识和能力。
本案的处置为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办案理念,妥善安置未成年子女,破解“收监难”等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同时,我们也希望能通过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全方位守护,让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感受到司法的温度和社会的温暖,期待每一朵花都能向阳而生!
(作者:钱莹,该案主审法官,松江法院刑事审判庭一级法官;宗敏,松江法院刑事审判庭三级法官助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