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朱非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所收录的1991年以来的立项数据显示,立项数量高于90项的单位共11所,与第12位的70项相差20项,形成“断层”。11所院校中,法学传统“五院四系”院校皆在其中,中国社科院与厦门大学亦榜上有名。法学传统“四系”院校(即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立项数占总数的9%,武汉大学近五年重点项目立项12项,位于“四系”之首。(“五院”立项情况介绍请详见本报7月31日B2版“法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法学学科立项情况盘点(一)》)
中国人民大学
连续3年获重点立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1-2023年)共156项。1991-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立项保持在10项以内,2011年达到历史最大值(11项),2011-2023年立项数量较为平稳。自2020年以来,连续3年获1项法学重点项目立项,分别涉及经济法学、民法学和宪法学领域。
在青年项目方面,中国人民大学从2019年开始保持连年立项,结束了年度立项数据呈点状断续分布的状态。在一般项目方面,近5年的平均立项数据(4项)高于上一个5年(3.4项),发展趋势较好。
武汉大学
近5年重点项目达12项
武汉大学法学学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1-2023年)共141项。2006年首次突破5项,2011年和2022年达到历史最大值(9项)。武汉大学近5年来共12项重点项目获立项,位列“四系”院校之首,尤其是2020年达到最大值4项,在经济法学和民法学领域最为突出,均获3项重点立项,国际法领域2项,此外还涉及环境法学、刑法学、社会法学、法理学各1项。
武汉大学法学一般项目立项数量在最近3年保持历史巅峰状态,每年均获立项4项;青年项目连续9年均有立项。
吉林大学
重点立项涉9个领域
吉林大学法学学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134项。1991-2003年吉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数量在4项以内;2004年首次达到6项,2005年、2010年及2011年均达到6项,2012年立项数为7项,2013年立项数量再创新高,达到最大值(10项),2022年再次增长至最大值(10项)。
近5年来,吉林大学重点项目立项共10项,分布领域较为广泛。除法理学两项立项外,还涉及国际法学(2019年)、刑法学(2021年)、刑事诉讼法学(2021年)、商法学(2021年)、民法学(2022年)、民族法学(2022年)、宪法学(2022年)、劳动法学(2023年)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23年获立项9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立项数量TOP11的单位中唯一的科研院所,法学学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131项。1991-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社科项目年度立项经历了6个高点,1993年立项数量首次达到6项,2005年和2012年立项数量再次达到6项,2017年再次发力达到7项,2021年和2023年达到最大值立项9项。近5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3项重点项目获立项,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领域各1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般项目在2010-2021年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14.65%,其中2018-2021年增长趋势最为明显,年均增长高达65.1%。
北京大学
近年立项数量平稳
北京大学法学学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99项。除1992年(3项)和1995年(0项)外,1991-2001年北京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每年立项1项;2005年首次达到6项,2011年达到最大值,立项8项,2012-2023年立项数量较为平稳。近5年来,法学重点项目立项共2项,分涉民法学(2019年)和商法学(2021年)领域。
北京大学仅一般项目的立项数量在2011年和2017年达到了4项,其余3类项目的年度数量均不超过2项。
厦门大学
近5年获两重点立项
厦门大学是TOP11中唯一非“五院四系”高校,法学学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90项。2005年立项数首次达到3项,2015年和2021年达到最大值8项。近5年来,厦门大学于2021年获立宪法学和民法学重点项目各1项。
厦门大学一般项目立项数量在2021年达到巅峰为6项,近16年来青年项目除2019年外每年均有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