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王葳然
“只有老上海才懂,以前我们是不愿意住在苏州河边的,但近些年来,苏州河周边环境越来越好,‘半马苏河’也是我们普陀的一张金名片了。”
从与居民们的对话中,记者切身感受到,苏州河的“蝶变”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但对于苏州河支流的现状,居民们仍有各自的困惑。
“桃浦河泵站放江后水质受到污染,会有刺鼻味道,周边居民不敢开窗。”
“西虬江下雨后会有漂浮物和垃圾,希望管理部门及时清理。”
近日,苏河议事厅迎来了“一河一策”大讨论活动。这场大讨论活动中,居民们在提出治理建议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家门口河流的了解。
泵站放江时水体为何有异味?
“每次泵站放江的头两天,河里总是有异味,再加上泵站设施也老旧了,处理能力是不是需要再提升一下?”
在活动中,有不少居民提到了“泵站放江”这一概念。普陀区市政水务管理中心水务科王慧青告诉记者:“为确保城市防汛排水安全,桃浦河、西虬江等河道沿线的雨水泵站在达到运行水位后,会将雨水排入河道内。”
据悉,苏州河、桃浦河、西虬江都是行洪河道,因此,作为排水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泵站放江也是保障城市不产生内涝的重要手段。
雨水通过路边排水井进入管道的同时,路面的灰尘、树叶、垃圾等也会随之冲刷进入管道。由于上海是平原城市,地势落差小,每次放江后,管道中难免留蓄部分积水和污泥,而夏季连日的高温也使得这部分水体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含氧量降低,进而形成“臭水”。当泵站放江时,这部分“臭水”会在初期被排放至河道中,给居民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河水有异味。
“就好比我们在家里洗衣服,刚开始第一盆水肯定是最脏的,后面越洗越干净,泵站放江也是同样的道理。”采访中,普陀区建管委副主任董锐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让记者体会到了沿岸居民的感受,“即使是干净的水进入管道,在放江的那一刹那,仍然会有这种情况。”
关于“异味多久会消失”的问题,记者在活动现场也随机采访了几位居民,得到的答案是“通常需要3天左右”。
“泵站不放江的时候,水质比较稳定,放江后会有波动,但未必每次都很严重,大部分情况下2到3天就会有明显改观。”董锐介绍道。此外,普陀区河道养护队伍负责人甄体乐也表示:“桃浦河一共分9段进行保洁,接到放江通知后的半小时内,河道保洁养护人员会到达排放口,一小时内对放江污染物进行清理,并用保洁船进行机械化清理。”
污染物从何而来?
其实,除了管道中本身存在的积水和污泥,雨污混接所带来的污水也是泵站放江时污染物的来源之一。
“一些餐饮店铺门口的油污也会进入雨水窨井里影响水质,请问相关部门如何从源头治理?”一位家住桃浦的居民就提出了自己平日细心观察到的问题。
雨污混接,就是将雨水和污水排水口接在一起,造成一个排水管道内既有污水又有雨水,使得本应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进入泵站,直接排入河道。
在居民区内,许多住户为图方便,改造排水,造成雨污混接;与此同时,菜市场中的不规范排水行为依然存在。这些水最终都将进入泵站,排放到河中,造成环境污染和居民体验感不佳。
目前,上海正在进行新一轮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工作。对于这样一项动态的工作,居民很难立竿见影地看到效果。“我们发现一起就整改一起,告诉居民污水排错了,并且应该怎么去排。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拒不配合的情况,我们会相应地予以处罚,但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把雨污混接的现象整改好。”董锐表示。
记者从市水务局发布的《上海市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工作方案》中看到,按目标,到今年9月,将完成泵站排水污染等重点问题区域雨污混接普查,同步开展整治工作;2026年底,将完成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工作,实现排水用户达标占比超90%,排水分区达标占比超过80%。日前,记者在上海部分地铁站内也看到张贴的“混接普查进万家美好生活齐发力”宣传海报。
“我们排查队伍已经陆续进入各居民区开展溯源排查,排查队队员都持有相应证件并统一着装,而且整治过程中,可能涉及到住宅小区内部混接改造及道路施工,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在这里希望获得广大市民群众的理解支持。”董锐表示。
泵站放江提质增效如何更进一步?
泵站放江有效减少异味的核心是尽可能保持河道和管道的干净。面对外部污染物和水体内部溶解氧含量变化,解决异味这一问题需要的是“内外兼修”。
“首先河道方面,从2016年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以来,我们进行了河道排污口的全部封堵,以及陆域控制线以内的违章建筑全部拆除,也从根本上消除了这些无证建筑内排水不规范的行为。”董锐告诉记者,“同时,主要河道每5年疏浚一次,从去年开始进行的新一轮疏浚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西虬江已完成60%左右,桃浦河已完成40%左右。”
记者获悉,针对桃浦河泵站放江初期水体含氧量大幅降低的情况,区建管委采取包括直接注氧等技术手段,帮助河水快速恢复含氧量,“含氧量上来了,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异味减轻了,河水变黑变灰的现象也能较快改善。”同时,位于西虬江上的真光泵站也增设了纯氧设备等一体化设施。
此外,桃浦初雨调蓄工程也正在推进。据悉,该工程能将放江初期的“脏水”蓄存下来进行污水处理,而不是直接放江,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泵站放江对水质的影响。“桃浦初雨调蓄工程到明年将部分发挥功能。”董锐透露。
活动上,市水务局河长处副处长许晓东也表示:“我们希望以后尽可能地规范标准,最有效的就是从法律层面进行规范,而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基础之上,我们今后在制定法律法规时,也会更多地从群众的视角思考问题。”
记者手记
消除“信息差” 努力实现“双向奔赴”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水环境得到系统性治理,目前苏州河水质已全线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即:水质经处理后能供生活饮用;桃浦河、西虬江均属五类水质标准,即:农业灌溉及景观用水。
在整场讨论中,记者发现,一方面,居民们对于泵站放江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另一方面,居民们对相关部门所做出的努力还不够了解。
谈判专家潘黎在活动上表示,居民们首先要对河道及泵站放江的功能有更全面的认识;其次,主管部门要尽可能缩小和居民之间存在的“信息差”。通过这场大讨论活动,水务相关部门听到了来自居民们最真实的声音,同时也发现科普及宣传工作还有进步的空间。
这样一场大讨论活动,不仅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也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更新认知与收获理解的过程。通过明确标准、明确权责等方式,让居民们对水务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也设想在居民区内开一些小型的讨论活动,让工作人员走进社区、走到居民身边,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双向交流。”董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