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胡蝶飞 通讯员 顾家奇
本报讯 在城市公共场所普及AED,不仅是救急所需,也是构建城市应急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几年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加强AED配置管理使用的建议或者提案。“检察蓝”如何聚焦公共场所AED,守护急救黄金4分钟?记者昨日获悉,静安区人民检察院近期开展了AED建设和管理专项调查监督。
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规定,公共体育场馆应当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鼓励有条件的经营性体育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因此,聚焦辖区公共体育场馆,静安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会同技术调查辅助团队对场所内的AED建设和管理情况开展实地调查,以实操体验、录音录像、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场馆情况。
2024年6月,静安检察院公益检察室开展AED建设和管理专项调查监督。行动前夕,公益检察官邀请行业专家开展AED建设和管理规范研讨和应急急救技术培训,为调查团队讲解管理规定和行业标准,传授AED设备的使用方法。
7月,静安检察院又招募来自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的20余名师生为首批“益心为公”高校志愿者,而他们收到的“首个任务”,就是利用课余时间发放问卷、实地调研辖区内AED设备覆盖率和人员普及情况。公益检察官还率队走访了区红十字会,针对AED在全区的人员培训、采购频次、覆盖范围与密度等情况开展调研。
在专项调查监督中,检察官发现,辖区内5家公共体育场馆均已实现AED全覆盖,但在“沉浸式体验”时发现,少数AED设备存在维护与管理欠妥、设置不规范、设备的电极片和电池超期使用等问题,少部分场所的AED导向标志不明显,不方便在紧急状态下寻找和使用。针对上述问题,静安检察院将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进行改良和完善,并且共同研究AED在急救培训、志愿服务、信息共享等方面配套机制,汇集静安“AED大数据”,探索小程序的开发和嵌入,推动实现辖区内AED一键检索、就近急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