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重点

新修改的《慈善法》昨起正式施行 上海推动社区慈善落地

一杯咖啡的“身边慈善”暖申城

夏天/陈姝楠

本文字数:3064

爱心集市上,徐汇区紫薇实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正在售卖爱心商品 见习记者 陈姝楠 摄 更多爱心市集现场图片详见B8

  □  记者  夏天  见习记者  陈姝楠

  “意式咖啡、特调、季节限定……这儿的菜单不输其他咖啡店。”梦工坊咖啡师沈程自豪地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对文字认知有些障碍,但是通过长时间的努力考到了咖啡师证书。

  作为全市首家心智障碍青年支持性就业基地,梦工坊的工作人员都来自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现场摊位上,几位动作娴熟的年轻咖啡师,正有条不紊地制作咖啡。研磨、冲煮、拉花……下午4点的滨江街道,不时飘出阵阵咖啡的醇香。

  这个星期是以“慈善,温暖一座城”为主题的2024年“上海慈善周”,全市启动“一杯咖啡的温暖”主题公益活动,携手爱心商家和市民,关爱上海流动儿童与孤独症儿童。以咖啡作为载体,慈善文化也成为浸润于市民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可以是在工作疲乏或午后闲适时买一杯爱心咖啡,也可以是在社区慈善超市有一笔日常消费、买一个爱心手工……“设立社区慈善组织,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社区慈善事业。”昨天,新修改的《慈善法》正式实施,第九十六条明确的社区慈善事业,也在上海落地。

  “一杯咖啡的温暖”,让慈善具象化

  走进位于仙霞路345号东方世纪大厦一楼的中版书房,架子上摆放整齐的图书、倾泻而下的阳光与弥漫在空气中的咖啡香气相得益彰,让来往的行人忍不住停下脚步。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由“一杯咖啡的温暖”公益主题活动爱心大使郑恺为活动拍摄的《慈善+咖啡City不City》公益宣传片。

  咖啡吧的员工表示,除了上海慈善周期间的公益活动,书店平时也会参与外省的献爱心、赠送儿童书籍等活动。虽然公益事业有时可能会因为时间、地点等因素受限,但捐赠者的爱心与真诚是没有限制的。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市150余个咖啡品牌、近千家爱心咖啡门店以及小红书公益、饿了么平台共同参与“一杯咖啡的温暖”公益主题活动,爱心咖啡门店每售出一杯咖啡即捐赠一元人民币,所得善款将用于支持上海市儿童福利基金会的“守‘沪’童心”流动儿童关爱项目、“启航星光”孤独症儿童关爱项目等公益事业。

  今年,“一杯咖啡的温暖”创新“加码”不断。爱心咖啡门店近千家,在全市各区传递着公益慈善的温暖。活动期间,在徐汇滨江、长宁海粟文化广场、武夷新秀汇举办“一杯咖啡的温暖”爱心市集,通过爱心咖啡义卖、公益项目路演、咖啡技艺表演、咖啡文化宣传、COSPLAY助场、文艺节目演出等多种形式,吸引公众参与爱心助力。

  幼儿园孩子学着为同龄人做“微公益”

  “卖镜子咯,买一送一,还送一条手链!”“买帆布包送串珠啦,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不要钱的。”

  “一杯咖啡的温暖”爱心市集上,一声声稚嫩的吆喝在一众摊位中显得格外特别……

  咦?这是什么赔本买卖?记者循声望去,在徐汇区紫薇实验幼儿园的爱心摊位上,小朋友们化身为售货员,正在向来往的游客推销摊位上的“商品”。

  “只要9块,扫一扫这个码,就可以献爱心了。”来自大二班的田宸阳正卖力地向记者“推销”幼儿园同学们一起编制的手机链。

  曾获评“公益之申——十佳校园公益”的紫薇实验幼儿园,一直致力于通过公益活动,将爱和温暖播种在孩子的童年。“今天孩子们带来了手工制作的漆扇、创意手提袋、串珠等小物件,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在现场进行义卖,为关爱流动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奉献爱心。”徐汇区紫薇实验幼儿园园长项洁云说道。

  “这次活动对于公众对孤独症孩子的了解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作为上海奇翔儿童发展中心理事长,陈婕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探索。她认为,微公益的初衷,不仅是捐出1元钱的简单行为,还有公众对孤独症小朋友和孤独症家庭的客观认知。

  身为一名孤独症儿童的家长,陈婕告诉记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孤独症和心智障碍者及其家庭面临的挑战,如医疗保障、未来监护与养老以及财产管理等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个人生命周期的长远规划上,需考虑到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期,乃至老年阶段的全面照顾。陈婕呼吁通过慈善信托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为特殊需要者提供更加专业和持续的支持服务。

  社区慈善超市,走进闹市融入生活

  从杨浦区控江路向北拐入双阳路,在离控江医院不远处的永吉路口,生活气息渐浓。菜场、面馆、福彩销售点……都是居民日常光顾之所,而街道“慈善超市”也就在这闹市口开张。路过的年轻人口渴了,可以从这买到平价饮料;当家的阿姨妈妈们,惊喜发现这里的米面油物美价廉,时常光顾;陪护病人的家属,也能从这里买到急需的卫生纸、洗护用品等。记者了解到,这些商品普遍比市价便宜10%左右。而大家的爱心,也随着这些日常生活消费,一点一滴汇成这座城市的爱心奔流,为受助群体送上社会的温暖。

  记者在控江路街道慈善超市遇到了正在这里做志愿者的女生小许。2023年小许大学毕业后,遭遇了就业难,但家庭的困境并未给她什么转圜空间——多年来父亲大病失去劳动力,母亲被迫辞职照顾,让小许的家庭成为街道受助对象之一。通过在慈善超市和社会组织做志愿服务,她发现从事社会工作也很有意义,正在考社工证,有志于今后投身这方面工作。

  “你要说新慈善法的话,我可以讲个最细微的感受,那就是它让慈善帮扶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了。”小许说,“比如,有媒体说我们是‘沉默的少数’,我觉得就是过去我们需要自己跑去申请某项帮扶政策,但是现在,会有社会组织主动来问我们有什么困难。”

  “就像上海民政一直说的‘政策找人’?”

  “应该是的,比如街道定期会打来电话,关心我爸爸的身体情况怎样,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所以这方面,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温度,不仅是生活物资这些物质方面的,同时在心理上也得到了抚慰。”小许告诉记者。

  记者在慈善超市看到一处由受助人员自己写上“微心愿”的许愿角。运营超市的社会组织上海乐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王蕾介绍:“通过慈善超市这个平台,我们在尝试满足每个困难家庭一个‘微小心愿’。比如这个小姑娘,她爸爸也是大病,她的微心愿是‘希望把自己做好的手工手串放在慈善超市卖,补贴家用’。这条心愿已帮小姑娘完成了,在义卖展示一角,女孩的手串作品以10元一串的价格出售,一些年长的阿姨们在超市买完米面油,会顺便买点手串走。”

  义卖展示区除了受助人员自己的手工作品外,还有辖区居民捐赠的商品,有孩子们的玩具,家中多余的家电书籍,或是职场人用不上的参会伴手礼等。

  王蕾告诉记者,其实他们10年前就承接过慈善超市的运营。但与现在越来越浓厚的社区慈善氛围不同,那时的慈善超市更像“酒香巷子深”,也像一个负责接收爱心捐赠的“中转站”。而随着新修订《慈善法》明确“发展社区慈善事业”,现在的慈善超市不仅开设在闹市口直面市民,还成为了撬动更多社会资源的慈善平台。

  比如乐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就与一家具备宠物服务资质的企业组成爱心联盟,作为社区里的宠物无公害处理接收点,为化解“人宠矛盾”尽一份公益力量。

  此外,超市也在对接“一杯咖啡的温暖”项目,希望爱心咖啡的香味也能尽快洋溢在慈善超市的柜台。

  记者手记

  在9月5日正式施行的新修订《慈善法》中,第九十七条这样写到:“国家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

  无论是“一杯咖啡的温暖”,还是慈善超市的升级扩容,都为慈善走入社区、走入日常生活提供了生动的载体和场景。而慈善文化、慈善意识的培养,依然需要更多思考与努力。

  比如“一杯咖啡的温暖”这项活动,确实有一部分咖啡师本身就是残障伙伴,但也有更多店员是普通“打工人”。他们对于此次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目的了解多少?能否也在递出饮品的时候,或者有消费者询问的时候,顺便为慈善文化、慈善意识的推广多宣传一句话?

  其实,慈善文化不只是一种形式或流程,它是真诚的付出。每一份捐赠,都代表捐赠者的心意和期望,都值得被尊重和珍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重点 A02一杯咖啡的“身边慈善”暖申城 夏天/陈姝楠2024-09-06 2 2024年09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