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骨头会唠嗑》是一套由两位法医书写的故事集,两位法医是大学上下铺的兄弟,也是分出南北方从业18年的资深法医,他们各自精心挑选了12个案例,探寻南北方隐秘的犯罪差异。案例之间,还穿插了作者的个人经历。这种在小说与回忆之间穿梭的情感调动,丰富了小说的阅读层次,让读者不仅体验法医的尘世之苦,还能感受到相关行业人员的情感寄托和成长过程。
廖小刀,南方某地法医,从业18年,解剖时惯用一把24号银色小刀。技术控,破获了南方某省挂名的一号、二号大案,被同事戏称“积案小王子”,是专门处理沉积悬案的人。性格正直,略腼腆,对待法医职业热血“中二”。养猫。
刘八百,北方某地法医,从业18年,先后解剖过800多具尸体。日常办案胆大心细,曾在几块地砖缝隙里找到“滴落血痕”,跨越13年锁定凶手。性格憨厚,为人豪爽,喜欢直视人性,是为了无惧黑暗。
对他们二人来说,各种各样的死亡本是难以避免,而这些死亡牵连起各式各样的家人及造成他们死亡的行凶者,却总是能拉低下限;而他们二人,也都有着最揪心、最长在身上的案件,有着身抗数年终于因为新技术、新机遇才得到解决的案件。
廖小刀说,“我见过不少少年,都幻想有个江湖,满是侠胆道义。现在我才想明白,这个江湖中其实只有几百元钱的争执、背后的菜刀与白骨。”
刘八百说,“他们贪婪、好色、自私、冷漠、偏见、霸道、虚伪、狡猾,他们将人性之恶演绎得淋漓尽致。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看多了人性的阴暗和险恶,我反而更加珍惜阳光下的生活,其实法医就是这样的职业,身在黑暗,心向光明。”
作为法医,他们面对的更多的是无数残破的尸体。作为警察,他们寻找的很多是比尸体更腐败的罪恶灵魂。所有这些都促使廖小刀和刘八百对人性展开更深入的思考。他们写下的故事,也因为这种深入探寻具备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本书带给读者24宗真实案件,悬念迭起。车祸现场送尸疑点重重,牵出城市入海口处的“尸体黑市”,那里的“尸体”明码标价、生意火爆;4年间3起命案,北方夏末秋初的“青纱帐”成为罪恶和恐惧的代名词;一栋老宅,6年间陆续有8人入住其中,自第一位女租客在屋中被残忍杀害后,又接连发生2起命案,老宅成为名副其实的“凶宅”……
每一起案件真相背后的众生万象令人深思。猥亵女学生的“优秀教师”被多次纵容,直到有学生惨死在教师家中;习惯被强势母亲控制的儿子,在面对不公时拿出了随身携带的匕首;遇害一年多的女孩,父母兄弟俱在,却无人关心,他们唯一担心的是需要给殡仪馆付保管费……每个离奇案件的真相背后,都是一个令人唏嘘的人生故事。
在这本小说里,我们读到了法律的日益严谨,技术的逐步提高。书中涉及20余种专业法医手段,DNA检验鉴定技术、鲁米诺试剂、煮骨断龄、颞骨岩检验、蛹壳观察、硅藻实验、颅相复原、人皮手套……技术之下,所有的罪恶都有迹可循。
在这本小说里,我们也读出了人性的恒久光辉。无名尸体的DNA被法医一一收录入数据库,给焦灼寻找的亲人们留下希望。即使他们已经离世,他们仍然是在世之人的家人或朋友,他们同样需要尊重和体面。无论逝者还是生者都需要一个答案。
总之,这是一部法医兄弟书写的犯罪故事集,更是一幅法医视角的人性浮世绘。(戚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