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陈颖婷
乡村振兴是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组成部分,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那么超大型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该怎么走?上海又将如何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村镇?日前,60余位市人大代表、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进融合发展”主题赴松江区、青浦区开展集中视察。
科技赋能打造上海农业“名牌”
万亩粮田,金色稻穗摇曳,松江区小昆山万亩粮田现代农业示范区迎来了丰收的季节。在一座现代化大米加工厂内,代表们参观了稻米加工流水线、稻米文化展示馆、产品展示厅,近距离观察了稻谷变成大米的过程。“米咖啡”中绵延的米香与咖啡的浓香相得益彰,也让代表们充分感受到了松江农产品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松江区大力发展稻米特色产业,围绕水稻优质品种选育、稻米生产加工储藏、病虫草害防控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提升“优质稻米”主导产业科技水平,聚焦加工、流通、营销、服务等链条环节,逐步形成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农业产业强镇到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阶梯式发展,推动稻米产业链增值,区内农业总产值达18.38亿元。
在松江区昆秀水产养殖基地,代表们实地了解上海黄浦江大闸蟹的品质、产量和产业发展情况。
据了解,本市加快推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坚持产业需求导向,立足超大城市和都市现代农业特点,大力促进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不断夯实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向高端精品、强链延链升级。
除了松江的大米产业,浦东新区泥城镇马厂村会同高校院所合作研发培植“红刚三代”青扁豆新品种新技术,推动青扁豆产量提升7.38%,经济效益增加1383元/亩;依托农业技术攻关,破解影响青扁豆产业发展的扁豆菌核病难题,成功将青扁豆收摘期由原先的7个月延长至全年可采收。近年来,红刚青扁豆已成为上海市知名品牌,华东地区占有率达70%,上海占有率达97%。
产业融合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随后,代表们来到青浦区赵巷镇和睦村,行走在以徐泾河为主线打造的“和睦水街”,参观了这个集江南水乡格局与现代建筑美学等多元文化元素于一体的乡村空间。在这里“前院后院”民宿、田园梦多彩花海田园等,将乡娱、乡宿、乡游、乡物融于其中,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增加村民收入。
此外,依托“和睦水街”项目,村内两幢厂房被修缮打造为“长者之家”,作为特色为民养老社会服务项目提供给特定人群(“和睦水街”流转出的70周岁以上老年人)居住,让村里的部分老人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据介绍,本市坚持产业优先,以农业农村投资促进工作为抓手,结合本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加强优质企业和特色产业导入,深度挖掘特色乡村资源,引进相关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农旅、民宿、文创、康养、总部经济等产业发展,为乡村引流赋能,承接城市溢出功能,加快城乡融合,通过“农业+”模式,引进企业全方位参与乡村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经营管理,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作用,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各区积极挖掘有“沪味”的乡村产业品牌内涵,传承乡村文化根脉,南汇8424西瓜、青浦茭白、崇明水仙、崇明白山羊、黄浦江大闸蟹等地产优质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金山农民画、嘉定竹刻、颛桥剪纸、叶榭软糕、崇明糕、高桥松饼等“乡字号”“土字号”的手工制品品牌屡创消费热点,区域内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家门口就业和增收的良好途径。
兴农愿景:加强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金银淑代表对于松江万亩粮田的印象很深。她表示:“稻米加工场内,自动化生产线马力全开,稻谷经过初筛、脱壳、谷糙分离、精筛等工序,变成色泽圆润透亮的大米,看到水稻产业走出了一条从田地到餐桌的新“稻”路。”在金银淑看来,从种子到大米深加工的高质量发展新“稻”路,也体现了“卖稻谷”转向“卖大米”的发展理念,不仅赋予农产品更强的竞争力、更高的附加值,还推动优势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是超大城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沈竑代表在参加了集中视察活动后表示,看了青浦赵巷镇和睦村的民宿和农旅产业,松江小昆山万亩良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及昆泖河蟹养殖基地,感觉乡村特色产业亮点纷呈,发展很有前途。但上海特色农业产业与大都市的需求差距还是很大,比如:青年人不愿意留在农村,尤其是农业主体(公司、合作社)的农业技术人才稀缺,能否出台政策,培养爱农村的高素质人才(高学历、高技能),并提高他们的待遇等,鼓励他们去农业经营主体和村委会,参与乡村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