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自强金山工作站社工 陈栋尔
整理:记者 徐荔
世间每一个个体都是社会的产物,每个个体的成长都需要社会的供养,吸毒人员也不例外。当他们“病入膏肓”时,需要专业的治疗;当他们迷失于生命抉择的十字路口时,需要指示灯引领。社工、家庭、社区……都是他们最亲密的家人,是他们强大的支持力量,他们需要我们用心、用情,合力帮他们建起后续照管的网络系统,筑起健康、和谐、温暖的港湾。
母亲成了他康复的阻力?
六年前,聚焦家庭帮教相关工作,金山区全面开展“金山区妇联涉毒家庭干预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通过同伴辅导的同伴力量和妈妈禁毒志愿者联盟的母爱力量,协助戒毒康复人员科学戒毒,健康融入社会。
项目启动的那一年,也是我的服务对象小明(化名)出强制隔离戒毒所满一年的时候。小明性格比较内向,不愿与外界交流。为帮助小明尽快恢复社会功能,融入社会,我一次次走进小明家里,与他深入沟通,努力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
我动员小明参加项目的活动,同时将项目的个案、小组、沙龙、社区等服务模式有效融进帮教工作中,希望小明能够从项目中得到滋养、成长。但是,我遇到了一些阻力。
多次面对面走访中,我看到了小明母亲的良苦用心,也看到了她的“病急乱投医”。为了让儿子远离原先的朋友圈,小明母亲始终要求他与家人之外的任何人不得有半点交往。
我能理解母亲想要保护孩子的心情和行为状态,但这么做并不利于小明的康复。为了让小明尽快融入社会,我走访小明所在居委,发展建立协助小明共同成长的禁毒志愿服务网络。居委主任袁妈妈由此加入妈妈禁毒志愿者联盟。
借助妈妈禁毒志愿的力量,我们一起走进小明家里,告诉小明母亲关于项目工作的意义,介绍项目中各环节的助力途径,分享通过项目成功受益的案例。通过一次次深入走访、沟通、开导,明晰了小明母亲和小明不理性的认知,开启了母子俩尘封多年的心门。
终于走出家门实现蜕变
小明终于在我们的鼓励下走出了家门,参与项目活动、参加同伴教育小组。在小组中,小明从初入活动时的陌生、寡言到如今能够在每次活动时踊跃交流发言。在同伴示范沙龙活动中,小明还和母亲一起为身边的迷途者进行示范引领。每次公益宣传、助老助残等社区活动,小明只要没有工作安排,必定会积极报名参加,为禁毒工作、社会公益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小明至今未复吸,而且积极参与各项禁毒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用自己的血泪教训告诉身边的人要树牢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的理念。小明还参与同伴教育活动,以书信形式与强制隔离戒毒所内多名同伴交流,帮助他们增强戒毒信心。
小明的蜕变使我深切感悟到,好的项目真的是可以挽救迷惘青年,修复破碎的家庭。平凡的我也因为这份工作有机会给予服务对象不一样的温暖和微光,让他们拥有新的希望和面对一切的勇气。
我参与项目以来,先后帮教了包括小明在内的17名戒毒康复人员,其中6名戒断三年未复吸,4组康复人员家庭关系得到有效缓解,5名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每每看到这些数字,我都会提醒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要在项目基础上,借助各方资源,帮助更多服务对象“新生”,以健康的身心状态重新融入社会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