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昨天,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全面推进美丽上海建设新闻通气会,介绍《美丽上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相关情况。
记者获悉,根据目标,2035年美丽上海将总体建成,三年行动期间,上海将打造300个高品质“美丽街区”,完成8个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修复和规范化建设,强化生态环境法治保障,持续推进区域协同立法和联合执法,在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制度创新上不断探索新路。
据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柏国强介绍,美丽上海总体目标是:2035年美丽上海总体建成。本轮三年行动计划阶段性目标为到2026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主要指标为全市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保持在30%以下,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力争不高于28微克/立方米,重要水体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95%左右,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80%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柏国强介绍。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将围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还要关注公众关心的“身边小事”,在油烟气管理、噪声污染防治和建筑垃圾管控方面持续用力。
在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方面,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安全、健康、清洁的需求作为重点,通过加强饮用水源、危险废物、核与辐射、生物环境安全等领域的风险防控作为具体的细化任务。
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方面,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重点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设黄浦江上游、大治河等一批生态走廊,完成8个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修复和规范化建设。
在建设宜居家园方面,将围绕提升城区人居环境品质、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打造美丽乡村三个板块提出项目清单,重点包括深化“一江一河”贯通和滨水空间建设,打造300个高品质“美丽街区”,400公顷楔形绿地和18处“环上”公园等。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将积极建立全民参与的美丽上海建设体系。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