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琦
作为一名曾经的法官助理,我深刻体会到,如何将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帮助人民群众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甚至能使冰冷的法律宛如一股暖流般走入人民群众的内心,已成为新时代司法工作者需要攻破的又一新课题,普法之路任重道远!
钻进案例挖掘故事
“咱们那边有没有利用封建迷信进行诈骗的案例?”一天,审判监督庭的小伙伴向我伸出了橄榄枝,想让我给法院公众号的一篇反诈宣传推文提供点案例素材。
为了能使提供的内容更还原事实,“故事”讲得更加有血有肉,我开始穿梭在庭里各个办公室,向法官、助理们收集记忆深刻的诈骗案件,特别是利用封建迷信,自称“大师”“神明”的案件,并将这些案子的卷宗材料翻了个遍,如果觉得有深挖可能的,还会拉着承办人回忆案情。《是谁的天真,成就着大仙们的“传奇”——法庭上的安家之战》以利用群众迷信,诈骗钱款为视角的普法文章横空出世,并获得了较好的阅读量。虽然,文章并不是我主要执笔的,但是注入了真实案例,更能深入读者的内心,看到文末“文字来源:刑事审判庭陈琦”,我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从追剧达人到法宣小能手
经过了第一次的尝试,我开始注意起身边有趣的案件,频频向法院公众号投稿,通过案件起因、经过、结果、判处刑期进行讲解说明。但渐渐地,创作也遇到了瓶颈。
就在创作思路干涸之际,同事的一句话又启发了我。“最近《扫黑风暴》很火,感觉半部刑法内容都在剧情里了。”我能不能对剧情里出现的刑法知识进行分析,写一篇文章呢?说干就干,我开启了疯狂追剧模式。
但是还是遇到了问题,剧情中的案例都太出名了,翻阅关于《扫黑风暴》的推文,都会提及这几个案子,素材基本都被用过了。但灵感总比困难多,第二次回看剧情,我把侧重点放在了细节中,发现很多刑事诉讼程序也有被深入解读的必要。结合开剧的引子、剧中的关键证据、大结局落马贪官的罪行,找准切入点,围绕“刑事和解”“鉴定意见”“询问被害人、证人”这三点完成了《三个关键词解锁〈扫黑风暴〉中的刑事知识点》一文。伴随《扫黑风暴》的热映,我的推文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
将法条变成有趣的文章和视频
“为啥你的推文写得那么快?”经常会有小伙伴来向我取经,我总会笑着回答“电视剧看得多!”其实,也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分享。
首先是抓故事主线。剧情、人物是支撑影视作品的重要因素,也是话题度最高、最抓眼球的内容。结合剧情主线内容,通过对每个节点重要法律事件的分析,会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其次是多维度开展解答。在观看政法剧集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观众会通过“弹幕”询问剧情涉及的法律问题,实际上这是民众对法律知识渴望的一种体现。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以更加专业的视角,对弹幕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解读,从而对症解答,事半功倍。
曾经有人问,“法宣工作是不是法官助理的分内事?”我回答“是!”如果说,法官在判决书中的说理部分,是将冰冷的法律以读得懂、看得明白的方式诠释给人民群众;那么,法官助理还可以通过法宣,将冰冷的法条变化成有趣的小文章、生动的小视频,以多样的形式将法律传递给人民群众。我尝试通过笔杆子,去传递法律应有之温度,这一切,还在路上!(来源:“上海高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