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法学院

华东政法大学召开“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研讨会”

基于学科特质发展契合实际需求的创新点

徐慧

本文字数:1099

  □  记者  徐慧

  12月26日,“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华东政法大学召开。研讨会围绕新兴交叉学科基础理论与体系构建研究、前沿问题跨学科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

  前沿问题是学科交叉的驱动力

  西南政法大学赵万一教授在发言中阐释了新兴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之间的关系。他以卫生健康法为例,指出其区别于传统学科的创新之处,强调应基于学科自身特质,推动发展契合实际需求的创新点。

  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曹险峰建议,从研究生阶段开展交叉学科教育,以降低本科生的试错成本。他认为,人才培养需以夯实基础为核心,传统学科知识的传授不可或缺。

  上海大学智能哲学与文化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天恩从哲学视角解析了学科交叉的演变逻辑,并认为交叉学科是新兴学科的生长点,前沿问题则是学科交叉的驱动力,学科一体化为法学的未来拓展了广阔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忠夏认为,新兴交叉学科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并从功能分化角度阐释了法教义学的重要性。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剖析了科技发展与法律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未来既要积极拥抱科技进步,又要将其内化为法律判断的关键依据。

  发展交叉学科应突破传统部门法思维

  同济大学文科办主任刘淑妍在发言时说,交叉学科的兴起是应对当代技术挑战的必然趋势,给文科和社会科学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同济大学提倡的“让理工科软下来,让文科硬起来”理念,主张理工科与文科的相互融合,以推动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科研处处长闫海洲认为,AI在数据处理、新概念界定、逻辑分析和因果推断等方面展现出积极作用,社会经济,知识产权、隐私保护、数据所有权等新议题随之不断涌现,亟需法学专家深入研究与应对。

  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副院长王康从生命法学的诞生谈起,他表示,生命法学的发展应突破传统部门法的思维限制,聚焦具体问题,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法领域主题法学。

  新兴学科应追求原创、可对话、可传承

  上海交通大学立法研究中心主任林彦认为,新兴学科应追求原创性、可对话性和可传承性。原创性可以通过AI无法撰写的学术成果来衡量,可对话性则强调学术成果在国际的交流与互动,而可传承性则关注学术价值的长远影响。

  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阙天舒建议,重新梳理新兴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设计围绕核心问题的课程群,增加跨学科案例研讨和项目实操。此外,还应创新科研实践模式,例如通过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跨学科难题开展合作攻关。

  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院长满洪杰在总结时表示,作为学校的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建设平台,研究院将持续推动新兴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新兴交叉学科建设路径。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学院 B02基于学科特质发展契合实际需求的创新点 徐慧2025-01-08 2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