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快速发展的AI工具成为了高校学生完成作业和论文的重要辅助手段。然而,这一趋势也引发了高校对于如何规范AI工具使用的思考。
近日,复旦大学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对AI工具的使用进行详细规范。作为国内高校首个专门针对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文件,相关提法引发广泛关注,被冠以“全球最严AI新规”。对此,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回应:“这一提法有失偏颇,相关提法不是警示而是规范,作用对象仅限于本科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关键还是对于人的能力的培养。”
“禁令”文件相继出台
复旦大学的《规定》明确规定了禁止使用AI工具的范围,包括研究方案设计、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等关键环节,并提到,构成学术不端(不当)的,按照相关校纪校规给予纪律处分、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撤销学位等处理。对于涉及保密内容的毕业论文,文件更是严禁使用任何AI工具,并禁止将数据和图片上传至AI平台。
除复旦大学外,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也提出了相关限制。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要求学生明确披露是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使用,则需详细说明使用方式、细节,包括模型/软件/工具名称、版本及使用时间等信息。北京师范大学则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学生使用指南》,从多个方面对学生使用AI工具进行了具体指导,要求学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作业时,需标红相关内容,且直接生成的内容不能超过全文的20%。
尽管高校纷纷出台规范,但AI检测工具的准确性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ChatGPT官方在早些时候推出了一款名为AI classifier的检测工具,但由于其正确率过低,仅有26%,最终被迫下线。有研究者对市面上的14款AI检测工具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这些工具的平均准确率仅为67.2%,最高81%,最低43%。
北京大学法学研究生黄同学表示,其本科期间毕业论文的通过与否就已经包含AI检测内容,但学校的AI检测工具并不准确,时常会将学生自行撰写的内容误判为AI生成,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此外,黄同学还透露,针对AI检测的工具性难题,北京大学的老师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老师允许学生在课程中使用AI生成作业,但会在布置作业时利用不同AI平台直接生成多份样本答案,通过明确告知学生这些样本答案得分较低,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完成作业。
过度依赖AI会损害表达能力
而《规定》中引发争论的内容,比较多地集中在“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这一点。
去年9月,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诚信提醒》,要求院属各单位引导科技人员和学生透明、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该文件提到,“在成果撰写时,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整理已有的理论、材料与方法等,可进行语言润色、翻译、规范化检查。”
关于语言润色和翻译的规则,究竟应该怎么制定?对此,上海一所985高校青年文科教师柴倩倩(化名)的态度比较宽容。她认为,AI并不能凭空产生内容,学生即使用AI来写作业和论文,也需要给出关键词和自己的核心观点,“AI只是起到了将原始想法丰富成文的工具性作用,没有什么坏处”。
有的教师则对写作能力十分看重。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龚金平认为,在文科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学生过度依赖没有个性、缺乏深度的AI工具,可能会损害珍贵的表达能力。但他同时认为,用AI翻译论文摘要部分是可以的:“如果AI比人翻译得好,为什么不用呢?或者我们可以在AI翻译之后自己再改一改。不允许使用AI翻译,这样的规定也很难落地。”
AI翻译对语言类学生带来的冲击更大。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大四学生许婧怡告诉记者,在完成作业和课程论文时,同学们通常不被允许使用AI翻译;况且考试是闭卷,如果平时依赖AI完成作业,就学不到东西,也通不过考试,得不偿失。
对此,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解释,写作表达能力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文字润色、翻译是有必要的,否则就背离了考核学生的初衷,“我们希望学生将AI作为一种工具,助力、赋能而不是取代人,因此试图去明确边界。这个规定不可能一步到位,会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快速迭代”。
学生应当如何正确使用AI工具?
面对AI工具的普及,许多学生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传媒大学的陈同学认为学校的规定相对合理,AI确实能在一些环节提高论文写作效率,如搜集文献和获取启发,但论文的核心部分,如文字的组织、逻辑的推演和观点的提出,仍需依靠自己。
浙江大学的哲学研究生冯同学告诉记者:“老师鼓励我们善用AI,记录和AI展开头脑风暴的过程和反馈,并在论文中注明哪些思路或结果是与AI对话生成的。这类老师通常将AI视为搜集信息、整理论文思路的工具。”
中南大学马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康康则坦言,她不会依赖AI的很大原因是因为目前的技术尚未达到可以依赖的程度。在她所在的专业,老师们也认为AI所生成的内容水平并未达到能让学生直接“作弊”或涉及诚信问题的程度。她表示,自己通常会结合多个AI的框架来前期调动思维,从而写出自己的东西。
“法学的问题往往需要自己去思考、批判不同的观点,最终得出自己的一套结论。所以,AI所具有的‘和稀泥’的惯性,本身与法学教育的精神相悖。”黄同学向记者表示。
学生群体应当如何正确使用AI工具?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了建议,“我们现在一方面希望学生提高工作效率,比如说像文献检索整理,数据的处理等,都允许使用AI;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来学习、使用一些AI的工具。身处AI时代,必须要学会使用AI工具,但是一定要厘清边界。涉及到原创性、创新性的,以及学科重点考察的重点内容,学生应当学会独立思考。”
而在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王思遥看来,技术变革和教育创新自古以来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她说:“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不可能‘逆势而为’,而是要思考如何在‘顺应时势’的过程中发挥AI在教育中的优势,尽可能规避负面影响。”
有了这样的基本认知后,王思遥认为,高校相关政策文件的主旨应该也会比较清晰:“问题不在于学生是不是使用AI,而是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AI,尤其是如何规避高科技引发的学术不端行为。”(综合整理自中国青年报、潇湘晨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