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重点

对话“孤注一掷”的他们

揭开缅北园区里电诈背后的真相

陈颖婷

本文字数:2744

在监狱服刑的诈骗犯 记者 王湧 摄

  □  首席记者  陈颖婷

  在遥远的缅北,一片被神秘面纱笼罩的园区里,上演着一场场现实版的“孤注一掷”。这里,不是电影中的虚构场景,而是无数年轻人梦想破灭、深陷泥潭的电诈世界。

  近日,记者走进上海一监狱,与曾经参与缅北电诈的三名服刑人员展开深度对话。从他们口中的经历,揭露缅甸地区电诈园区背后的真相,希望能给更多的人以警醒。

  高薪诱惑

  求职背后的“深渊陷阱”

  “月薪几万,甚至十几万。”这是李明浩最初听到的承诺。2020年,他刚从保险公司离职,一位老乡向他介绍了一份在缅北从事“金融产品销售”的工作,声称收入丰厚,且工作轻松。尽管对缅北的印象停留在负面信息上,但老乡的描述还是让他心动了。

  “他说缅北已经焕然一新,机会很多,我就信了。”李明浩回忆道。然而,这背后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即使李明浩有着大专学历,但他依旧深陷电诈陷阱,最终沦为一名电诈人员。

  与他有着相似遭遇的还有张北和王栋,两个只有小学学历的年轻人。他们偶然在网络平台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声称在云南做主播,一天能赚几百甚至几千元。

  “我以为是真的,没想到一上车就被押上了船,直接带到了缅北。”回忆起噩梦的开始,张北的声音中充满了悔恨。

  随着对话的深入,记者发现,他们的经历与影片《孤注一掷》中的情节惊人地相似,都是被高薪诱惑,然后一步步踏入了诈骗的深渊。

  暴力控制

  园区生活的“人间地狱”

  李明浩和张北告诉记者,从他们进入电诈园区那一刻开始,便失去了自由:被没收了护照和手机,园区四周高墙环绕,铁丝网密布,有人24小时持枪巡逻。电诈团伙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技术,有人负责话术,还有人专门负责“管理”这些“员工”。

  铁皮房、大锅饭、无尽的加班、残酷的惩罚……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却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

  张北曾描述过他住的铁皮房:“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而每天的大锅饭,更是让他们食不下咽。“每天早上就是白馒头和粥,中午和晚上一样,都是一个肉糜菜加青菜。”

  园区内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有时还得加班到凌晨三四点,一周工作七天,全年无休。

  业绩不达标,就会遭受体罚。张北曾因拉不到“客户”,被罚做500个仰卧起坐,直到瘫倒在地。“惩罚是每天都会上演的,殴打也是家常便饭。”张北说。

  更可怕的是“水牢”。王栋曾亲眼目睹一名同事因与组长争吵,被关进水牢。“水牢就像一个深水池,人被关在笼子里,水淹到鼻孔,24小时不能动。泡了20多天出来时,整个人都肿了一倍,皮肤溃烂。”

  诈骗生涯

  量身定制的“人设脚本”

  高压之下,李明浩、张北和王栋开始了各自的诈骗“生涯”。他们是通过社交平台添加“客户”,以股票投资、虚拟货币等为诱饵,逐步引导“客户”“投资”。

  “我们扮演的角色有成功人士、有单身妈妈。朋友圈里发的豪车、名表照片,都是从网上下载的。”王栋说,他们还会根据“客户”的背景和喜好,量身定制诈骗脚本。

  王栋曾扮成一名35岁的离婚女性,与一名残疾人“客户”建立了“信任关系”。最终,这名残疾人被骗走了全部积蓄。“后来我知道她和我是老乡,还有一个年幼的孩子。看到她还在不断借钱投资时,我心里很愧疚,于是悄悄地提醒她。”王栋低声说道,“就是一时心软的提醒被主管发现了。”当天,王栋就被关进“小黑屋”,铐在铁凳上,挨饿挨打。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王栋至今心有余悸,声音颤抖。

  “在这里,我们只是工具。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着怎么骗人,怎么完成‘任务’。如果不听话,就会被打,甚至会被卖掉。”王栋的声音低沉而疲惫,他告诉记者,园区里有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最小的中国人只有16岁。

  生死逃亡

  层层转卖的“绝望挣扎”

  逃跑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了防止他们逃跑,园区里到处都是监控和保安,甚至连上厕所都有人盯着。“我看过有人逃跑,直接被开枪打中,抓回来后被打得半死。”张北回忆起当时的画面,身体不禁地颤抖了一下。

  这些诈骗团伙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利益链条。他们会将受害者的信息和钱财进行层层转卖和分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黑色产业链。而园区的电诈人员,不仅被强迫工作,还可能被多次转卖。

  张北曾被转卖到三个不同的园区,每次转卖都意味着新的折磨。第一次,他被卖了14万元,后因业绩不佳被体罚,引发了急性阑尾炎,动了一次手术。“手术一做完,我就被送回了园区,都没给我任何在医院休养的时间。”张北说,手术后,他被卖到了第二个园区,从事刷单诈骗。

  “第二个园区更狠,完不成业绩就要跑步两小时,跑不动就被打。”张北回忆。第三次被卖时,张北已经麻木了。“我知道自己逃不掉,只能祈祷有一天能回国。只要能让我回国,就算被砍掉一只脚,我都愿意。”这种被不断转卖的经历,让张北等人身心俱疲,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希望。他们仿佛被投入了一个无尽的黑暗漩涡,无法自拔。

  解救回归

  法律制裁与心灵救赎

  2023年,随着公安部部署开展打击缅北涉中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专项工作,张北和王栋等人终于被解救回国。最终,李明浩、张北和王栋因涉嫌诈骗罪分别获刑2年9个月、2年和2年3个月。

  “回国后,我终于不用再提心吊胆了。我没想到还能活着见到家人。”张北告诉记者,在监狱里民警很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恢复了正常饮食后,张北的体重已经从回国前的100斤增长到130斤。王栋也在这几年里,第一次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了一封家书。

  在监狱里,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我希望用自己的经历警示他人,千万不要重蹈覆辙。”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到身陷囹圄的诈骗犯,李明浩意识到自己最大的错误是轻信了高薪诱惑,忽视了法律的底线,最终给许多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

  记者了解到,张北等人进入监狱服刑后,监狱针对他们的身心状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和教育方案。由于很多电诈人员之前跟家里很少联系,甚至失联多年。为此,监狱安排他们写家书,帮助他们联系家人。服刑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选择学习相关技能。“有了一技之长,他们回归社会以后,能够真正的融入社会,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来改善家庭的生活。”

  谈起未来,张北和王栋都表示,要在监狱中积极改造,学习工作技能,回归社会后,能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劳动给家人带来好的生活,也为自己曾经的荒唐而罪恶的行为赎罪。(文中人物均系化名)

  记者手记

  “孤注一掷”的代价

  原本计划1天完成的采访,最终延续至2天。结束与李明浩、张北和王栋的对话后,我的心情很复杂。

  那些年轻人为了追逐所谓的“高薪”梦想,孤注一掷地踏上了这条不归路。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无尽的苦难和绝望。

  他们的故事,像影片《孤注一掷》中的情节一样惊心动魄,却又如此真实而残酷。缅北电诈团伙的猖獗活动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希望通过这篇采访报道,让更多人了解缅北电诈的真相,希望这样类似的经历永远不再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和人生中。因为“孤注一掷”的代价,往往是无法承受的。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重点 A02对话“孤注一掷”的他们 陈颖婷2025-02-14 2 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