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徐荔
新学期已至,不少父母又要开始“鸡娃”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当然可以理解,然而,教育是多方面的,如若方向错误,可能就会埋下危险的种子。
前几年,每到亲情会见日,在上海市五角场监狱的服刑人员会见大厅,总能看见两位年迈老者,老先生推着坐轮椅的老伴,静静地等待在大厅一角。这对年逾古稀的老夫妇在等待的,是那个曾经非常优秀,让他们无比骄傲的儿子……
等到的不是升迁而是逮捕令
老先生老太太眼里那个“优秀”的儿子,就是五角场监狱服刑人员高盛(化名)。
“70后”的高盛曾经过得一帆风顺,有着别人羡慕的一切。高盛从小家境优渥,父母在知名国企工作,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成长条件。高盛的父母在培养孩子这件事上也没少花气力。为了让高盛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也是“孟母三迁”。高盛也没让父母失望,在知名小学、重点中学的“加持”下,他一直是“学霸”“别人家的孩子”,也顺利从知名大学毕业,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参加工作后,高盛凭借出众的能力在单位逐渐崭露头角,一步一个脚印,不到40岁就走上了领导岗位。
那时的高盛可谓是志得意满,不仅自己工作顺风顺水,妻子也在知名医院工作,女儿则是市重点小学的优秀学生,家里老人身体健康,是令人羡慕的一家人。
然而,虽已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高盛仍不满足。随着职务不断升迁,他的权力欲望和奢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了让自己更加“进步”,高盛向上不断“经营”自己的升迁之路,向下索要收受“活动经费”……服刑后的高盛曾告诉民警,“我当时四十出头了,如果再不升上去,可能就没机会了。”于是,从2016年开始,高盛不断“运作”,为的就是“冲一冲”。
突破底线的第一步往往都是小心翼翼的试探,而后便是温水煮青蛙一般的麻木。收点小钱,帮点小忙,最后却闯下大祸。
可是,几经折腾,高盛心心念念的提拔晋升没有来到,他却等来了检察院的一纸逮捕令。2019年,高盛因受贿罪、行贿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那一年,高盛正满45岁。
梦碎家破的他心态崩塌了
高盛那曾经期待“更进一步”的梦碎了,那曾经令人羡慕的家也没了……案发后,高盛的妻子选择了离婚。而在案件审理期间,高盛的母亲不幸遭遇车祸,双腿残疾,后半生只能靠轮椅出行。
从光鲜亮丽的领导到锒铛入狱的罪犯,高盛本就无法适应身份、环境的变化,再经历连番打击,入狱后的高盛心态几近崩溃,与同监舍服刑人员的关系高度紧张。此时,监区综合治理专职民警注意到了他的情况,主动联系到了监狱“东冬”心理咨询工作室,对高盛开展心理咨询。
通过心理测试和访谈,民警初步判断高盛有抑郁倾向,需要定期接受心理辅导。掌握到这一情况后,监区立即将高盛加入了“爱启新航”帮教计划,并推荐他参加心理团训项目。
通过每月的疏导帮助和心理调适,高盛逐渐适应了环境,与其他服刑人员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改善。可是一切并未就此顺利,随着监狱功能结构调整,高盛被调换了监区。面对全新的环境,高盛再次出现了不适应的表现,服刑状态消极,与监舍其他服刑人员经常发生小矛盾,冷漠的态度和言语常引得其他服刑人员不满。
高盛的主管民警察觉到了异常,在与他的前任主管民警“会诊”后,全面掌握了高盛的情况。原本民警准备“照方抓药”,通过社会帮教和心理咨询缓解他的问题。但是受当时条件限制,社会帮教力量无法进入监狱开展活动。
“心理咨询是可以起到一定缓解作用,但还是要找到他的问题症结。”民警通过多次个别谈话教育发现,高盛之所以如此容易“反复”,是因为始终对自己的身份认识不够,对自己的犯罪没有清醒的认知。
面对现实撕下“优秀”的标签
在起初的个别谈话中,高盛虽然承认自己有问题,但认罪悔罪态度是含糊不清的,“200多万不算什么”“是有人故意要害我”高盛不肯放下曾经那个被别人羡慕的自己,不愿清醒认识自己所犯的罪责,还总是强调客观环境原因为自己找理由。
面对如此情况,主管民警认真研究高盛的思想情况和人生历程,力求寻找教育转化的突破口。一个曾经家庭美满、仕途得意的人,如今“沦落”至此,什么会是他的“软肋”呢?民警在谈话和日常工作中有意引导和留心,果然找到了突破口,高盛似乎特别顾念亲情,尤其是母亲出意外后,他的愧疚溢于言表。
而民警也记得,高盛的父母非常关心儿子。在一次会见日时,高盛的父母在等候期间与民警交流,说着说着便情绪激动起来,“儿子很好的”“是我们一直要他当领导才会这样”。考虑到或许可以发挥亲情帮教的作用,民警主动联系了高盛的父母,向他们了解高盛的情况,也将高盛的服刑表现告诉老人,希望他们可以一起引导高盛。
在交流中,高盛的父母将高盛的犯罪根源都归咎到他们自己身上。他们说自己兢兢业业工作了一辈子,做到了单位的中层干部,但没能再“往上走”,希望儿子能弥补他们的遗憾。所以,他们从小就给高盛灌输“要当大领导”的价值追求。却不料,这般沉重的期望、偏颇的价值取向埋下了危险的种子,逐渐让高盛的人生轨道偏航。高盛虽然工作业绩上的确比其他人优秀,但他从一开始的出发点就错了,以“当大领导”为目标的他,价值观逐步扭曲,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民警与高盛父母深入交流并就教育引导高盛达成共识,每个月高盛的父母都会在信件和会见交流中,给高盛进行“心灵按摩”,引导他面对现实,放下执念。同时,民警也在狱内对高盛进行正向引导,通过推荐《平凡的世界》等正能量书籍,引导他重塑正确价值观。
高盛本就有着较高的学习和领悟能力,不过是不愿放下、不肯面对。而看到年迈父母的苦口婆心,那么大年纪还拖着病体在为他操心,他终是忍不住开始反省过往那个执着于名利的自己。
欲望就像是个无底洞,会让人看不见已经拥有的幸福,执着于那些没得到的,甚至无视原则和底线,有一天回头去看,才发现没了原则的人,也会弄丢那些曾经拥有的,变得一无所有。高盛知道,自己应该要面对现实了,当下的一切都是自己咎由自取,不是父母的错,更没有人陷害。他开始慢慢撕下自己所谓的“优秀”标签,逐渐接受自己的罪犯身份了。
重新对自己有所认识的高盛,不仅在认罪悔罪态度上有明显转变,与其他服刑人员的关系也明显改善,还积极发挥个人特长帮助他人。告别“优秀”,他终于迈向“新生”。
高盛的改变获得了监区的认可,在2024年被评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同年,高盛刑满释放,得以与牵肠挂肚的父母团聚……
记者手记>>>
听完高盛的故事,一时有些感慨,感慨高盛因为无法适应身份改变而屡屡反复时民警的想方设法“对症下药”,感慨高盛年迈的父母将他的一切罪错归因到自己身上,感慨对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治需要联合包括社会帮教、亲情帮教等多方的力量才更有效,感慨最终还是亲情的力量战胜名利执念让高盛发生正向的转变……而在这一切感慨中,最有感触的还是高盛父母对高盛的教育。
高盛的父母无疑是爱他的,他们可以说是将最好的都给了高盛,为了他有好的学习环境而操碎了心。高盛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学习的确很好,一度成为父母的骄傲。可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关注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更为重要。为了什么而学习?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走向。
高盛走上歧路当然还是因为他自己的错误选择,父母不过是因为爱才自责。高盛还不算一无所有,他毕竟还有父母的牵挂,自己也算悔悟及时,没有真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那一刻才后悔莫及。可或许,另一个“高盛”就不会那么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