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擎的轰鸣声中,上海国际赛车场(下简称“上赛场”)再次成为全球赛车迷的焦点。这场全球顶级赛事不仅是速度与极限的竞技场,更是促进文体商旅展深度融合、激发城市经济活力的“超级引擎”,撬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然而,当F1热潮逐渐退去,轰鸣声之外,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持续发力,促进消费,以赛兴城,为上海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助力,促进文体商旅展协同发展?
数据显示,2023年上赛场使用率仅33%,年维护成本高达6000万元,高昂的赛道使用费、仅向专业车手开放的限制,以及经营模式的单一化,都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座曾以“中国唯一F1赛道”傲视全球的场馆,正面临一场更激烈的“突围赛”——如何将顶级的赛道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城市动能?
近日,上海市人大代表金银淑提出“降门槛、拓开放、多元化”建议,正是对上赛场困境的精准把脉。
对于场馆此前在亲民化、多元化方面的不足,久事公司与市体育局迅速响应。2025年,久事公司将优化“圈速榜”等C端产品,并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卡丁车培训。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赛道体验的门槛,更让普通市民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赛车文化的魅力。同时,上赛场还引入了新能源品牌活动、骑行盛典等跨界项目,以及音乐嘉年华、电音节等大型演出,实现了从单一赛道利用向文体旅融合的华丽转身。
市体育局的回应则更加侧重于赛事引流与产业联动。通过协调更多中小型赛事入驻上赛场,并构建安全保障机制支持公众开放,市体育局旨在通过赛事活动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文旅消费等产业的发展。这种以赛兴城的思路,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上赛场的综合效益,更能够为上海打造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F1的激情数日,终要回归365天的长效运营。在笔者看来,上赛场的潜力,在于让更多人从“围观者”变为“参与者”。要降低赛道“仰望感”,增强消费“渗透力”,要在亲民化、多元化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让国际顶配资源真正服务于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同时,亲民年卡、普通爱好者体验专业赛道等举措,都是提升赛道使用率、促进消费的有效途径。上赛场应借鉴这些成功经验,进一步降低赛道使用门槛,吸引更多普通爱好者参与其中。上赛场还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通过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提升周边地区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赛、旅游、消费。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上赛场的综合效益,也能够为周边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F1中国大奖赛的“流量效应”已突破单一赛事范畴,向城市全域延伸。在“流量效应”之外,更需要“持久力”和“长尾效应”。通过逐步开放赛道、引入多元化产品、构建产业生态、加强亲民化与联动发展等措施,上赛场完全有潜力成为促进消费、以赛兴城的重要平台。
这场改革,不仅关乎一座赛场,更映射着一座超级城市如何以体育为支点,撬动消费升级与全球影响力。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F1的魅力,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活力与创新。 记者 陈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