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证不用再回老家了!民政部将施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意味着落实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将近年来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等改革试点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今后当事人办理婚姻登记不再受常住户口所在地限制。随着结婚可以“全国通办”,民政部也将同步做好优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等工作。
便民利民之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为满足群众就近办理婚姻登记需求,自2021年6月起,全国陆续有21个省份开展了两轮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至今已有49.2万对新人受益。
但“跨省通办”作用有限,没有参与试点的省份就无法“跨省通办”。基于此,“全国通办”无疑是最理想的婚姻登记公共服务变革。
从制度层面上来说,《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内地居民结婚,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如今审议通过《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显然为实施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扫除了制度障碍,并为“全国通办”量身定制法治保障。
这意味着什么呢?
其一,对全国数亿流动人口而言,在婚姻登记方面可以享受就近便民服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有4.93亿人处于“人户分离”的状态。而婚姻登记又是重要民生事项,所以,实现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有助于清除与打通这一大民生堵点、痛点,是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
其二,对各级婚姻登记机关来说,实施“全国通办”后,既有利于提升部门形象,也能防止错误登记等情况的发生。过去偶发的“被结婚”现象,也让婚姻登记机关承受压力,今后这些问题都能避免。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就像其他政务服务改革一样,目的都是为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从宏观角度来说,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后为流动人口提供了便利,使全国性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增进民生福祉,是实打实的民生工程,是为民创新之举。要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民生工程能够更好“落地”,也能尽早实现全覆盖,让“全国通办”更加通畅、便捷,从而才能更好惠及民生。
婚姻登记从管理工具回到服务本质
情侣便利登记结婚的背后,对应的是婚姻制度成本的下降:在非户籍地登记结婚的情侣,省下的是时间成本、交通成本以及精力成本,这正是婚姻登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红利。
深入来看,为什么会有这种制度成本的下降?主要还是源自婚姻登记制度的功能变化,从管理工具回到了服务本质。以前为啥结婚不能全国通办,主要还是结婚的数据没有打通。在各地的结婚数据彼此是孤岛的情况下,如果全国通办,很容易发生骗婚、重婚的现象。如今全国民政数据系统与公安数据库实现联网,技术屏障消除后,制度松绑自然顺势而为。
去年《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在征求意见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结婚、离婚不再需要户口本。尽管一些人质疑,这会让家庭,尤其是父母的意见变得无足轻重起来,但总体而言,可以让男女双方婚恋更少地受到来自外部的干预。其实,除了父母干预子女,子女也可能干预父母。不拿户口本就可登记,普惠的其实是每一个人。当老年人黄昏恋不会因子女扣留户口本而受阻,个体的婚姻自主权可谓得到了实质性扩展。
当然,从提供服务的角度来说,目前的婚姻登记制度,尽管越来越与现代社会的人口高流动性相匹配,但也不是没有改进的空间和余地。比如,去年江苏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回应群众诉求时,市民提出“结婚证能否显示农历日期”的建议就颇具启示。许多新人选择七夕等传统吉日登记,若证件仅标注公历日期难免留有遗憾。此类细节优化看似微小,却能让公共服务更有温度。
制度演进永无止境,当婚姻登记从“管理门槛”变为“服务窗口”,当行政流程的每一步都浸润着对个体选择的尊重,这不仅是治理能力的升级,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
综合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
(业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