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陈颖婷
2024年,全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7.9件,PCT(专利合作协定)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6800件,作品版权登记数超45万件。这些数字背后,是上海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的决心——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保护,到公检法联动的“全链条”执法,一场以制度创新护航新质生产力的变革正在黄浦江畔展开。昨天,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部门介绍了上海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有关情况。
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技术前沿阵地上的法律探索
2023年4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执法总队根据权利人投诉,对上海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未经授权通过网络运营账号发布他人享有著作权的音乐作品一案立案调查。经查明,当事人未经授权,通过其账号在网络视频平台登载发布了《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白月光与朱砂痣》等多部由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享有著作权的音乐作品,获利超过7万元。因涉嫌构成“侵犯著作权罪”,根据行刑衔接相关规定,该案被移送至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侦办。
2024年12月,法院经审理后查明:当事人自2022年5月起,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他人音乐作品,涉案作品传播量共计3000余万次,情节特别严重,构成侵犯著作权罪。法院依法判决该公司实际经营人有期徒刑2年9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鉴于被告具有自首情节且自愿认罪认罚,并通过赔偿取得了著作权人的谅解且预缴了罚金,依法适用缓刑2年9个月。该判决目前已生效。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袁真富表示,在数字技术、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盗版呈现出产业化、专业化、隐蔽化、社交化等新特征,已成为数字时代的黑色产业链。在算法推荐下,网络侵权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与传统侵权活动相比,愈发显著。本案作为上海市首例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著作权行刑衔接案件,版权执法机构与公安机关在检察监督指导下,通过完善信息共享、引导取证等机制,弥合了执法差异,降低了保护成本,提升了办案效率。“行政查处+刑事追责”的网络著作权执法模式创新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版权保护模式,彰显了执法部门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的决心,有效震慑了潜在的侵权者,为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支撑。
今年知识产权宣传周主题是“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上海在AI立法层面亦积极探索。市知识产权局联合数据局印发《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对AI训练数据的知识产权属性进行审查。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强调,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支撑。他告诉记者,围绕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上海为健全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已于去年7月,成立上海市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委员会,组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专家库,支撑专利侵权判定咨询等工作,针对性强化了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技术支撑。
同时,上海知识产权局还拓展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IPC分类号,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通过专利快速预审通道加快专利授权。发挥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效率高、成本低、专业性强、程序简便的特点,依法高效保护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开展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试点,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通和数据价值充分实现,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海知识产权局还充分依托行业专家力量,加强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热点、前沿问题研究,组织开展人工智能企业专项调研,聚焦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知识产权归属及侵权责任界定、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等深化研讨。组织开展人工智能企业专题培训,邀请国家知识产权局资深专家等指导企业更好开展人工智能相关专利申请布局。
司法联合织密保护网:让侵权者无处遁形
在浦东新区张江地区检察院,全国首例人工智能领域侵犯商业秘密案引发关注。某科技公司创始人郭某,为离职谈判增加筹码,竟将核心芯片代码上传至个人网盘。检察机关启动立案监督程序,经技术鉴定,涉案技术信息虚拟许可使用费达230余万元。最终,郭某被判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并处罚金10万元。“商业秘密是企业的‘命门’,我们建立了‘一纵一横’立体保护机制,从源头遏制侵权行为。”浦东新区检察院检察官在办案中推动双方化解矛盾,助力企业健全保密体系。
市人民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陈子龙表示,上海不断加强对创新成果与创新过程的保护,特别是对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商业秘密的保护。2024年,全市检察机关受理侵犯商业秘密类犯罪案件29件53人,成功办理了多起商业间谍案以及全国首例人工智能领域侵犯商业秘密案等案件,涉集成电路、人工钻石、新能源技术、特种设备、食品配方等高新技术领域。
上海警方同样重拳出击。2024年,警方共侦破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303起,抓获嫌疑人4414名,总涉案金额85亿余元,捣毁窝点1800余处,保护了100余个中外知名品牌的合法权益。据市公安局经侦总队总队长胡斌勇介绍,当前知识产权犯罪呈现手段更专业、更隐蔽,侵害的客体更多元等特点。警方与多方深化联合,尤其是结合行政监管部门的日常监测、网络电商平台的风险排查,从行业自治到行政监管,再到刑事打击,构建多维保护网络。他表示,近年来,上海地区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主要表现为两类情况,一是“内鬼”窃取商业秘密;二是外部的“李鬼”实施侵权假冒。对此,警方的行动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打源头、端窝点、摧网络、断链条”。窃取商业秘密的,从窃取者到使用者,团伙成员一起抓;侵权假冒的,从材料、加工、仓储、销售各环节击破,上游下游一起打。
法院方面则通过典型案例来强化司法规则引领。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现代化 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意见》,明确12项工作举措。“我们进一步加大对恶意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去年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总金额1.1亿余元,同比增长132%。”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曹洁表示。
构建全链条保护生态,激发创新活力
市卫生健康委推动医企协同创新,徐汇区入选全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首家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常驻代表机构落地浦东……
从政策制定到司法实践,从公共服务到国际协作,上海正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生态。
芮文彪透露,2024年,上海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6822件,同比增长10.3%;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57.9件,居全国前列。在WIPO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五位。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首批62家诚信专利代理机构名单发布,完成代理机构信用档案建设。
“我们打造‘数字+信用’监管模式,让知识产权保护更加透明高效。”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持续打造“1+1+X”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首家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沪常驻代表机构完成备案,在浦东新区运行。
“成果转化是知识产权运用的直接结果。”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陆韬宏则表示,通过政府主导的协同创新项目,医疗机构与企业共同开展临床研究,已推动多项创新产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