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王葳然
本报讯 近年来,微信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率最高的社交软件之一,满足了人们网络社交、消费结算等需求。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不仅通过微信账号进行不法交易,而且还衍生出依靠贩卖微信账号牟利的灰黑产业链。近日,普陀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通过贩卖微信账号牟利的案件。
2024年4月起,被告人王某通过聊天软件得知出售微信账号有利可图,便发展马某阳等(另案处理)下线对外收集微信账号、出租给上家使用,根据上家要求修改微信账号资料后统一登录至其所掌控的平台,平台的客服使用微信号和他人聊虚假投资理财。为保障微信号正常使用,王某雇佣何某苒(另案处理)管理该平台、对接上下家等。6月至8月,被告人王某通过虚拟币和上家、下家结算费用,从中获利7.85万泰达币(USDT)。
据悉,2024年6月至7月,被害人张某被骗取人民币1000余万元。报案后,公安机关遂对该案展开侦查,同年8月,被告人王某、马某阳等人陆续被公安机关抓获。王某等人到案后,均如实供述贩卖微信账号牟利的犯罪事实。
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钱款,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依法应予处罚。被告人王某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从犯,予以减轻处罚。被告人王某到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且自愿认罪认罚,依法可从轻处罚。审理中,被告人王某退出部分违法所得,可酌情从轻处罚。根据被告人王某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退赃及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等,法院以诈骗罪,对被告人王某判处有期徒刑3年3个月,并处罚金4万元。
【法官说法】
本案中,被告人王某明知上家利用其提供的微信号用于虚假投资诈骗,仍伙同他人向上家提供微信号,并从中获利,上家利用该微信号实施诈骗,且已诈骗既遂,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共同犯罪中,根据各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等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呈现犯罪手段隐蔽、司法打击难度大,被骗资金转移快,上下游支付结算方式隐蔽的特点。随着电信诈骗手段和工具的迭代升级,下游犯罪参与上游犯罪,既不要投入较高的犯罪成本,也不需要掌握高难度的犯罪手段,较为常见的是通过加密聊天软件沟通交流,使得犯罪行为更加隐蔽。同时,犯罪分子诈骗得手后,在国内骗取的金钱会被层层转移,甚至流入国外,为了规避司法打击,上下家利用虚拟币的去中心化、隐匿性等特性来结算相关费用,追赃挽损难度大。
因此,要提高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社交账号。提供、出售或者出租个人微信账号,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可能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洗钱罪等,切勿贪小利而触犯法律,注意强化个人信息安全意识及网络法治意识,以防自己沦为信息网络犯罪的“工具人”,甚至是上游电信诈骗罪的共犯。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