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大墙故事

一个错误的开始和无法挽回的过去

徐荔

本文字数:2712

  □  记者  徐荔

  一段不适配的感情,最终以惨剧收场。

  没有人真的知道,多年前的那天,当斯帆(化名)对青青(化名)暴力相向的时候,他到底在想什么。而后来,到上海市新收犯监狱服刑的他,总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每日需要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即使如此,他的睡眠质量依旧不稳定。

  漫长的刑期,巨大的心理压力,斯帆咎由自取,却也让人好奇,是什么让这个曾经的“别人家的孩子”变成如今这副模样?

  年少时的内心创伤

  因为斯帆不稳定的服刑表现,他到新收犯监狱服刑后,便成了被重点关注的对象。通过各方了解情况,以及与斯帆的多番个别谈话,他的主管民警沈宇瑶大致了解了斯帆的过往。

  斯帆的成长轨迹和大多数的“85后”相似,甚至因为父母不错的受教育程度和良好的工作,他的家庭条件比较优渥,在外人看来,斯帆是比许多孩子都要“幸运”一些的。只是,在斯帆眼中,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童年有多幸福,反而还羡慕其他被父母宠爱的孩子。斯帆对监狱民警的描述是“自幼家教严格,虽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是其他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可是长期处在严厉的家庭环境中,使他内心压力巨增”。

  到了青春叛逆的年纪,斯帆的想法越来越多,也愈发想“反抗”父母的严格管教,希望父母能倾听他的内心想法,但不知是表达方式不对还是哪里出了错,抑或是许多家庭都会存在的父母子女沟通障碍,斯帆没能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感觉压抑、不被理解,从那时开始,斯帆的心里便有了一片浓雾。

  而在斯帆18岁那年,他也没能有个全新的、好的“开始”。那一年,斯帆父母感情破裂,离了婚,这无疑给斯帆本就脆弱的内心一记重创。也是在那一年,情绪受到严重打击的斯帆被诊断患有抑郁症,根据医嘱,他需要每日服用百忧解等药物进行治疗。那一年也是斯帆为高考冲刺的时候,家庭的变化让斯帆无法集中精神学习,经过商量,他搬去了亲戚家,用暂时离开伤心地的方式修复内心伤痕。

  好在,斯帆的基础很好,他考取了一所不错的院校。经过一年多的药物治疗,他的抑郁症也有所缓解。生活难免有坎坷,那时的斯帆似乎迈过了那些不顺遂,却不知年少时未得到的情感回应与未得到正确疏导的观念想法终会成为影响日后行为的“回旋镖”。

  压力之下“旧病复发”

  念书、毕业、就业……斯帆没有和民警详述那几年自己的心路历程,只提及自己毕业后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未来可期,还在朋友的婚礼上认识了后来的妻子,并相恋、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一度幸福美满。

  只是,这样的幸福没有长久。根据斯帆的说法,本来美好的生活在孩子出生后渐渐被打破,“我的妻子很温柔,但是生孩子后患上了产后抑郁症,为了让她好好休息,我更努力地工作,回去照顾孩子,安抚妻子的情绪……”在斯帆的口中,他俨然是个“模范丈夫”。而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他“旧病复发”,情绪开始决堤,青少年时期缝补的心理创伤重新被撕开,他急需一处情绪发泄口。

  而斯帆所谓的情绪“出口”却是一段不伦之恋。他在机缘巧合下结识了青青,从一开始因为心理问题不断交流,到后来演变成了每日的嘘寒问暖,甚至突破底线。相比让自己感到沉重的家庭责任,斯帆越来越倾向于和青青在一起,他觉得青青的关心总能让他得到些许慰藉……斯帆不坚定的内心就像纸窗户,有了裂缝,吹进了不轨的春风。而他的异样不久后被父亲察觉,父亲却因为过于溺爱竟没有以强硬的态度制止。斯帆一错再错,直到无可挽回。

  服刑后他夜不能寐

  见不得光的感情注定是不会幸福的。斯帆说,他和青青也并不总是甜蜜的,两人在一起时常常争吵。至于争吵的原因,他说是“性格不合”。

  斯帆“自我检讨”,除了年少时埋下的情绪隐患,婚后因为妻子的温柔贤惠,所以在婚姻中他的情绪总是处于上风,想法幼稚、脾气急躁,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而青青和妻子的性格不一样,会因为意见不同而和他针锋相对,过了“甜蜜期”的两人不止一次有争执。悲剧就是在一次冲突中发生的。

  那天,斯帆和青青又发生了争吵,进而发展为肢体冲突。斯帆身为男性,力量要远大于青青,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为了什么争吵,也没有人真正清楚斯帆当时到底是抱着什么样的想法对那个曾给他带去慰藉的女子暴力相向……唯一明确的是,斯帆害死了青青,毁了三个家庭。

  从案发到2024年判决,斯帆经历了漫长的羁押生活,忏悔、煎熬、恐惧……早就将他“磨”成了另一副模样,而死缓的判决结果让他初感“庆幸”,而后又是无尽的迷惘。

  到监狱服刑后,斯帆几乎夜不能寐,日日需要靠药物才能入睡,即便如此,他依然睡不安稳,总是精神萎靡的样子,迟迟无法进入良好的服刑状态,他说,折磨他的是各种“杂念”:未知的未来、年事已高的父母、亏欠太多的妻子孩子、无可挽回的过去……

  无论有多少理由,事后多么悔恨,夺去他人生命的斯帆都不值得同情。但法律并未立即判处他死刑,担负刑罚执行工作的监狱民警仍要承担对斯帆教育矫治的职责,让他反省自己的罪错,踏实走好服刑改造的这条路。

  服刑后不久,斯帆出现了腹痛便血的症状,民警一次次带他前往监狱医务所、监狱总医院就诊,经过半个月的治疗,斯帆痊愈了。身体上的不适通过治疗可以康复,心理和思想上的“病”却没那么容易治好。针对斯帆的情况,监狱民警计划通过认知与重评、创设学习环境、运用亲情力量、定期心理咨询等方式对他开展教育矫治工作。

  而斯帆的父母也似乎没有放弃这个儿子,在参加监狱的亲情会见时,他们和大多服刑人员的家属一样渴望听到斯帆的心声,叮嘱他“好好改造”。斯帆曾经渴望的让父母听听他的心声,在多年后实现了,可一切却似乎太晚了……

  故事之外>>>

  从“别人家的孩子”到阶下囚,斯帆身份转变的巨大落差让人唏嘘,消逝的生命更让人感到惋惜。斯帆在讲述中似乎将自己犯罪的根源总结为情绪问题,尤其是在年少时因为家庭教育原因、父母情感破裂而产生的心理疾病。可是,并不是所有家庭教育不到位的孩子都会走上歧途,也不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就一定“缺爱”。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作为监狱民警的沈宇瑶感慨,“父母当然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沟通交流以及教育方式,不要等到来不及了再追悔莫及,但作为一名成年人,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这起悲剧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斯帆的“一错再错”,如果从一开始他就没有对婚姻不忠,如果在发现两人矛盾频频后就快刀斩乱麻,如果在冲突发生后能及时悬崖勒马……斯帆本有很多机会让故事的走向改变,只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也没有“如果”,他一再错误的选择和冲动最终毁了一切。

  “每个走上犯罪道路的人看似有共性,但对他们犯罪根源的剖析以及教育矫治方式的制定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沈宇瑶告诉记者,不过从他们身上多少还是能找到一些普适的教育警示意义,比如对婚姻要忠贞,比如不要冲动行事,比如不要等树欲静而风不止才后悔莫及……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4一个错误的开始和无法挽回的过去 徐荔2025-05-28 2 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