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中,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不息,而在喧嚣背后,一条条看似不起眼的人行道,却承载着市民日常出行的安全与便利。近期,市人大代表翟惟清提出的《关于规范建立人行道并确保人行道合规使用的建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交通委的积极回应与具体举措,更是为上海人行道的规范建设指明了方向。
□ 首席记者 陈颖婷
申城惊现“最窄人行道”
在上海徐汇区黄石路,一条宽度不足10厘米的“最窄人行道”今年经媒体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这条长约100米的人行道,最窄部分仅能容下一只脚,行人通行时不得不跨出路缘石,在非机动车道上前进。附近居民和街道工作人员表示,这是小区围墙建设在先,车道拓宽时挤占了人行道空间所致。
“这条路走起来真的太危险了,尤其是高峰期,人流量大,还有学校和老年居民,安全风险很高。”一位在现场的行人无奈地说。
这条“最窄人行道”的曝光,再次将人行道规范建设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代表建议:直击人行道痛点
“人行道作为市民步行重要的安全通道,其建造规格和占用要求法规有明确的规定,但现实场景中,人行道被强行挤占的情况屡见不鲜。”市人大代表翟惟清在建议中直言不讳地指出,人行道通行宽度不小于1.8米的规定在现实中往往被忽视,共享单车、建筑工地等频繁侵占人行道,导致行人路权得不到保障,交通事故风险增加。
翟惟清代表的调研发现,除了法规允许设置的设施外,共享单车的大量无序停放已成为人行道被挤占的主要元凶之一。商家每天定点将大量单车运输过来,直接占满整个人行道段,行人不得不走到相邻的非机动车道甚至是机动车道,安全堪忧。此外,建筑工地随意扩大建造范围,挤压人行道,也严重影响了行人的通行安全。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确保行路人的行走路权是一个城市的治理细节,更是提升百姓安全感与幸福感的重要举措。”翟惟清代表强调,尤其是行走在人行道上的老人与孩童,其不一定能驾车骑车,行走是他们安全出行的重要方式,这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予以维护和保障。
瓶颈之痛:多重原因导致人行道难“行人”
市交通委在对市人大代表的答复中表示,本市人行道总面积约4120万平米,人行道地面上各类设施约52种,地下埋设了各类管线,目前,仍有各种新型设施拟挤占人行道空间,例如充电桩、换电柜等。自2023年启动人行道品质提升工作以来,截至目前累计整改违规占道设施3500余处,优化调整人行道宽度不足路段300余公里。由市交通委牵头,联合住建、城管、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开展人行道设施设置联合审查和动态巡查。
同时,本市深化共享单车综合治理,通过电子围栏技术、企业配额管理、信用积分制度等措施,规范停放秩序,2024年清理违规停放车辆60余万辆次。除此之外,本市还实行占道施工“双公示”制度(公示施工范围、公示监督渠道),要求工地设置临时人行通道并加装隔离设施,确保行人通行安全。
但市建交委坦言,部分区域人行道基础条件薄弱,老旧街区、历史道路受空间限制,存在宽度不足1.8米的“先天缺陷”,改造难度较大。部分公共交通站亭、共享单车停放区存在规划滞后、动态调整不及时等问题。施工占道监管存在盲区,个别工地存在“批少占多”“超期占道”等现象。
规范之路:从综合治理到全民共治
为了进一步规范人行道建设与管理,市交通委将进一步推进人行道品质提升整治工作,同步开展人行道梗阻点整治。每年排列人行道品质提升项目任务清单,重点排查宽度不足、设施设置不达标路段。对历史遗留的狭窄路段,通过“微更新”方式,如优化绿化带、调整车行道宽度等,确保通行宽度达标。同时,结合人行道品质提升工程、架空线入地、合杆整治优化等工作,净化人行道断面空间,规范新增设施设置标准和管理流程。
2025年底前,本市完成全市电子围栏2.0系统升级,实现停放区智能动态调整。同时,压实管理责任,实行企业“红黄牌”制度,对违规投放企业进行处罚,连续两次黄牌取消运营资格。末端共治共管方面,将在陆家嘴、南京路等重点区域试点“蓝牙道钉+AI识别”技术,违停30分钟内未整改直接清运。
本市还将持续常态化加强非机动车日常管理,严处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不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等各类易致祸违法行为。同时,启用智能抓拍设备,对驶入人行道的电动车自动识别取证,首次警告、二次罚款。此外,还将加强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和点位规划,完善细化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总量调控、服务质量评价及动态调整等长效管理制度。
记者手记:
十厘米的“脚掌路”
丈量一座城的温度
走在黄石路那段10厘米的“脚掌路”上,行人如履薄冰的窘态,折射的正是城市高速车轮下普通民众的日常困境——路在哪里?这条宽度尚不如一张A4纸的人行道,如一根扎眼的银针,刺痛着我们对民生的审视。
当翟惟清代表在议案中直陈盲区,“共享单车无序停放压垮人行空间”“工地肆意膨胀挤压安全通道”,我们看到的不该是冰冷的法规失灵,而是行走其间的老人、孩童及万千普通行人正当路权被碾压的民生焦虑。人行道是连接城市的毛细血管,更是丈量城市温度的标尺:当高峰期人潮不得不涌向非机动车道时,城市的便利是否应当以这样惊险的代价换取?
所幸治理之变已然启动:从“电子围栏”锁定共享单车无序洪流,到用“微更新”智慧化解老旧路幅的“先天不足”,都在试图重新缝合被撕裂的慢行空间。诚然,破解历史遗留的狭窄瓶颈、约束施工占道的灰色操作,仍需久久为功的韧劲。路权,这座城市的公共良心,其尊严终将在每一次老人蹒跚而安然的步履中,每一次学童归家的安全足迹里,找到最真实的注脚。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