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平安

永久基本农田深处惊现建筑垃圾?

全国低碳日来临之际,检察院回访“受伤”土地探查“疗愈”成果

季张颖/杨莹莹

本文字数:1487

  □  记者  季张颖  通讯员  杨莹莹

  盛夏的友谊河南岸,村民老崔在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的伴随下,弯腰抓起一把泥土,黝黑的指缝间漏出湿润的新土。“去年这里还埋着塑料袋和碎砖头,现在能闻到土腥味了!”老崔高兴地说。在全国低碳日来临之际,近日,闵行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对这起案件展开回头看,曾经的鱼塘已被平整,填埋的垃圾踪迹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松软的土地。记者获悉,近年来,闵行检察院针对耕地被违法堆放建筑垃圾、建成休闲绿地等情况,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处理,实现复垦复绿约40余亩。

  农田深处现700多立方米隐形“生态疮疤”

  “某区域存在大规模被掩埋的建筑垃圾,涉及基本农田!”2025年初,闵行检察院在办理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处置固废垃圾的行政公益诉讼案时,一份来自职能部门的处罚决定书引起了公益诉讼检察官的注意。处罚决定书显示,该职能部门曾对某农业公司涉嫌擅自倾倒装修垃圾情况予以立案调查,并作出行政处罚。

  “倾倒地为农用地,当事人整改,整改到何种程度仍需进一步跟进。”职业敏感让检察官意识到这可能不是一起普通的行政处罚案件。

  调查随即展开。检察官踩着泥泞走进涉案地块,眼前的景象却为调查带来难题:某区域的地块上,几处不规则光秃秃的色块突兀地切割着绿色的农田肌理,偌大的土地上虽不见建筑垃圾的影子,却隐约能闻到周围土壤深处传来的臭味。

  在相关职能部门和检察机关的要求下,地球物理探勘技术成为“深度透视”进而破局的关键。涉案公司地块地球物理探测成果报告揭示该处农田共有四处区域,填埋垃圾共计约748立方米,分布深度为地下0.7米至5.5米之间,土壤深处充斥着杂填土、废弃编织网、塑料袋、泡沫垃圾。

  为将问题解决在农时前,检察官先后多次联系相关职能部门,调查核实该地块土地性质。检察官结合涉案地块所在的职能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以及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开展调查走访,最终确认涉案地块其中2.4亩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余6亩则为园地。今年1月,公益检察室迅速决定立案。

  “认购碳汇+司法确认”重塑生态债

  本该用于耕地的永久基本农田,为何会被挖掘鱼塘后,又被掩埋进大量建筑垃圾?

  检察官调查发现,涉案农业公司从2020年承租土地后,先于2022年初违规开挖鱼塘,被有关部门责令整改后对鱼塘进行填土。2022年12月,因该公司办公地点装修,将部分装修垃圾填埋至涉案地块中,导致土地长期闲置荒芜。

  立案只是开始,如何让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修复,2025年1月20日,闵行检察院在正义网刊登公告,建议有权机关提起公益诉讼。

  公告期满后,检察官邀请上海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专家库的专家组成团队,对这片土地进行“会诊”。2月27日,专家组出具评估意见,本案生态系统损害价值总计8万余元。后经磋商,涉案公司自愿承担8万余元的生态损害赔偿。

  为让生态修复落到实处,检察院与涉案公司共同向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5月30日,法院作出裁定,确认本案磋商协议有效,用法律文书的强制力为生态保护上了“双保险”。同时,在检察机关的建议下,涉案公司选择以“认购碳汇”的创新方式承担生态责任,最终完成730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注销。

  在检察院的监督下,涉案农业公司的整改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挖掘机的轰鸣声中,一车车建筑垃圾被运离农田,检测人员手持仪器对回填土壤的酸碱度、肥力进行实时监测。

  “让破坏者为生态买单,更要让赔偿为未来投资,检察机关会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公益检察室主任郑晶晶介绍,当前闵行检察院主动加强与本地区农业农村、规划资源等部门的对接协作,同时赴辖区内高标准农田项目数量较多的街镇调研,摸底了该街镇40余个项目的运转情况。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平安 A04永久基本农田深处惊现建筑垃圾? 季张颖/杨莹莹2025-06-24 2 2025年06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