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胡蝶飞
一张泛黄的照片里,身着青灰色制服的“第一代”法官们紧握右拳,誓言铿锵有力——这是1995年7月1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虹桥路1200号揭牌成立的历史瞬间。
光阴长卷徐徐铺陈,三十年,于上海一中院而言,是敢为人先的破冰之旅,是守正创新的探索之路,是坚守公正的司法征程。那些在国旗下许下的誓言,已变成一代代法官持衡守正的坚实足迹。
敢为人先
勇立司法改革潮头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号角正酣。1995年,经最高人民法院和上海市委批准,原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撤一建二”,第一、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应运而生。
早在成立之初,上海一中院就树立了“打造全国一流法院”的目标,敢为人先也烙刻进法院基因。
在各方大力支持下,上海一中院在全国率先发布《民事诉讼调查令操作规范》并签发首批调查令。1996年12月4日,一起案件的代理律师手握全国首份调查令,敲开了上海某审计师事务所的门。这一突破传统司法模式的大胆设想,最终得以落地试行,成为中国司法改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8年发布的一张“关于印发《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合议庭工作规则(试行)的通知》”文件,则见证着该院对于合议庭制度的首次探索,破解“审者不判,判者不审”难题。
从首创调查令制度到首次探索合议庭改革制度,再到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三十年来,上海一中院始终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2020年,该院创新自主研发上线“涉众型案件投资人信息核对平台”;2023年,首创“债务人案款自助履行平台”。这两个集合了执行通知公告、线上答复咨询、自助登记信息、自动查询金额、一键自助还款等功能的“云平台”,为化解投资人信息登记、债权清收难题、保障受损投资人权益撕开一道“突破口”。
2023年,上海法院正式启动“数字法院”建设,开启了一场“数字变革”。网约车司机禁业限制风险预警、离婚案件程序空转甄别预警、涉家暴信息沟通共享机制……上海一中院研发出一批符合实际需要并能推广全市的高质量应用场景。截至2025年6月,共申报场景应用437项,其中建模121项,全市推广应用82项。
三十年来,上海一中院人敢为人先,始终勇立司法改革潮头,不断成为司法改革和审判实践的先行者、探路人。
首案类案
守护公平正义初心
1998年8月2日下午2点40分左右,一位女客人来沪参加交流会,入住银河宾馆。当日下午4点40分左右,她被上门抢劫的犯罪分子杀害于客房内。监控画面里,凶手在寻找作案目标时,两小时内七次上下宾馆电梯,而无人对其盘问。被害人父母将宾馆告上法庭,要求承担安全防范不力的民事赔偿责任。
宾馆与客人间是何种法律关系?宾馆是否要对客人之死及财物被抢的损失承担民事责任?“没有先例可循,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理论界也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可供借鉴。”据当年审理该案的审判长周啸回忆,合议庭根据法律原则和法律理论的理解,从合情、合法、合于一般道德准则的视角,以宾馆未尽对住客的保护义务应承担违约责任为由,判决宾馆赔偿8万元。该案首次提出“安全保障义务”的概念,判决书中的论理成为日后审理同类案件的经典之言。
这样的首案、精品案例并不是个案。上海一中院审理的大韩航空公司坠机案、全国首例代孕所生子女监护权纠纷案、全国首例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案、全国首例操纵期货市场案等案件,均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三十年来,上海一中院共有9件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48件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入选各类国家级案例库的案件数亦位居全国中级法院前列。
个案之外,2018年,上海一中院探索推进类案裁判方法总结工作机制,先后出版《类案裁判方法精要》系列丛书3本,对法院审判智慧进行经验传承。该系列丛书深入总结了近百类案的审判经验,实现了人民法院主要案件类型的全覆盖。
案件之外,上海一中院还不断延伸司法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三十年来,上海一中院累计制发司法建议近千份,将司法建议的触角延伸至行业治理的末梢。2024年,司法建议受文单位反馈率100%,真正实现“落地有声”。
严谨务实
专业审判的匠人基因
如果说“敢为人先”是上海一中院与生俱来的“基因”,那么,严谨务实则是一中法院人不断淬炼出的“特质”。
建院初期的上海一中院,在司法改革浪潮中敏锐把握住提升审判质效的核心——司法能力建设。1997年,一场“审判质量革命”在院内掀起。首批优秀裁判文书在展板上一一亮相。
从书记员工作起步,恰逢院里组织庭审、裁判文书业务技能评比,在带教师傅的鼓励和指导下,时任刑庭书记员的周欣也在这场实战中淬炼成长。
提起当年与老法官们讨论裁判文书的情景,周欣说,从法理阐释到措辞细节,无一放过,反复修改。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党的十九大代表……成长起来的周欣从事刑事审判工作整整24年,无一错案,生动诠释着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2016年,上海一中院成立周欣法官工作室,更好地传承审判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十年来,上海一中院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通过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涌现出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等一批先进典型人物。
2020年,上海一中院对外推出“金色天平微课程”,法官们化身“专业主播”开网课,传承审判经验,提升司法能力,助力专业人才的多元培养。2024年,上海一中院正式启动卓越人才跃迁计划,实现各序列各层级人才跨越式成长,形成“专家型、实务型、专项型”3个人才方阵和“审判、审判辅助、服务保障、司法警务、调研、数字、政工”7个人才库。
“我们希望以此构建在上海一中院乃至上海法院、全国法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金字塔’人才格局,实现优秀人才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带动司法能力全面升级。”上海一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吴金水表示。
服务大局
彰显司法时代担当
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有不少上海一中院元素。“上海国际商事法庭首次根据中新金钱判决合作备忘录承认新加坡法院商事判决”尤为醒目。该案的裁判,不仅为中新两国商事主体提供了更加稳定的法律预期,也体现了中国法院秉持开放合作理念、推进国际司法协助的积极姿态和成功实践。
2024年12月30日,上海国际商事法庭在上海一中院揭牌成立。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标准,上海一中院着力构建完善的国际商事审判机制,为上海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支撑。
而上海国际商事法庭的成立,也是上海一中院实施推进“六大行动”成果之一。2024年,上海一中院紧紧围绕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聚焦保障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等,实施推进添翼护航行动、润法宜商行动、和枫细雨行动、提质增效行动、数字加速行动和人才跃迁行动等“六大行动”。
据介绍,“行动”实施以来已结出累累硕果,并推出2.0版本。
如何推进证券期货犯罪审判工作现代化,以高质量司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稳定,更好服务保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一中院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设立的八家证券期货审判基地之一,牵头成立了上海法院证券期货犯罪研究中心,并举办相关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发布典型案例。
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工作高标准区域协同,上海一中院牵头与长三角地区12家中级法院达成联动协作机制,共同推动解决异地财产处置等难题。此外,上海一中院还带头落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司法协作,联合长三角法院共同探讨适法难题、录制微课程……
“三十而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一中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生关切,持续加强高质量司法供给,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政法铁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上海一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吴金水表示。
三十载,10950个日升月落。当上海一中院1995年的“现在开庭”庭审声透过时光长廊,与2025年科技法庭的音效重叠,每一起案件、每一次创新都是一帧光影,当它们串联起来,就是法治中国最生动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