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昨天是《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满6周年,记者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目前,市民分类习惯初步养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程管理体系已基本建立。
数据显示,2025年1至5月,本市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实效稳定,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92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吨,湿垃圾日分出量8690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064吨,对比《条例》实施前(2019年上半年),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别增长1.96倍、13.60倍、湿垃圾分出量增加59%,干垃圾清运量减少16.7%。
在推动全量减废方面,目前全市已建成焚烧设施15座,设计处理能力2.8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11座,设计处理能力8900吨/日,预计今年年底,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将达到1.1万吨/日,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集中设施资源化利用总能力将达到3.9万吨/日。
遵循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便民理念,兼顾资源循环利用和二手交换等绿色低碳功能,本市已建成644个惠民回收服务点、48座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今年还将建成160余个惠民服务点。
记者获悉,到2025年底,本市将完成居住区2.1万余个投放点微更新、8000余个投放点专项更新,1100个小区(村)精品提升、55个公共场所精细化分类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