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师大法学联盟”第二届师大法学院长论坛在杭州师范大学举办。本次论坛聚焦“以实践为导向背景下的师范院校法科教材编写与法学学科建设”,与会学者共同探讨师范院校法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教师角色定位应转向共同体意识
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郑少华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人才培养机制的一些思考》,从当前法学教育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与问题修正三部分进行阐述。他认为,当前法学教育面临体制障碍、经费不足、人事矛盾、场所与设施短缺四大挑战。并提出多方面修正路径,平衡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既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又回应社会需求;调整校院管理模式,寻求高效协同;重塑教师角色定位,从个人主义转向共同体意识,强化团队协作育人。
以一流课程、优质教材培养法治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林彦教授作题为《以一流课程、优质教材引领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发言,系统介绍了学院在法学教育改革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在一流课程建设方面,他重点阐述了学院以“四导向”为引领的课程体系。在优质教材建设方面,学院构建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出版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系列教材。他还提出教学育人中面临法考对教学的冲击、学生实习对正常教学的冲击、实务课程的设置存在专业老师的标准与律师法官检察官实操理念的冲突、AI对教学及研究的冲击等问题。
突破法科人才培养困境需尊重教育规律
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院长汪红飞教授以《法学人才培养中的几点困境及应对》为题发言。他认为,当前我国法学本科人才培养面临多重困境。就业形势持续严峻使法学成为“就业红牌专业”,法考通过率下降、用人单位门槛提高等压力加剧。此外,相对统一的学分与课程框架极大限制了培养方案的个性化空间,通识与实践课程挤压专业教学。多数高校对法学投入不足,在师资建设与资源分配上存在掣肘。他认为,突破困境需尊重教育规律,在既定框架内协同发力,方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合格法律人才。
立足师范优势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安阳师范学院法学院院长刘军奎教授以《地方师范院校法学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为题发言。他分享了地方师范院校法学专业建设的现实困境、影响法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要素、推进法学专业提质发展等方面的思考,并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内培外引,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二是产教融合,构建多元化实训体系;三是注重专业交叉融合,在服务地方过程中加强成果转化;四是坚持差异化发展,立足师范优势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法学院应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何俊毅教授作题为《以实践为导向深化法学教育改革》的发言。他认为,当前对法学实践教育及法律实践能力构成要素认识不一,需院校、服务部门和行业组织协同,其中法学院应担核心责任,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在培养方式上仍面临学校压减学分与教指委课程不变的矛盾,案例教学法待探索。法律方法课程与实践有差距,法治工作部门提议延长本硕实习时长但实施困难。他认为这是系统性工程,需总体性和系统性思维。(朱非 整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