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大墙故事

暌违十八年的拥抱

多年隔阂终在高墙内得到化解

徐荔

本文字数:1634

  □  记者  徐荔

  “这一个拥抱我等了整整十八年,如果不是监狱民警帮助,我以为这一辈子都见不到我哥了。”

  今年5月的一天,在上海市军天湖监狱“六尺巷矛盾纠纷调解室”内,一场阔别十八年的亲情重逢令人动容。在监狱民警的持续帮教和多方协调下,服刑人员董晨(化名)与失联多年的妹妹紧紧相拥,泪水将多年隔阂融化。

  一脸愁容的背后

  董晨是主管民警眼中比较特别的一名服刑人员。五十多岁的他没有开通亲情电话,也没有会见,常年经受心脏病、糖尿病等病痛折磨。董晨的服刑改造表现较为稳定,但每次路过监房,民警总是看到他一脸愁容,仿佛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日常谈话中,我们发现董晨经常欲言又止,特别是谈到家庭时,情绪波动明显。”监区分管领导介绍。凭借丰富的管教经验,监区意识到,亲情缺失很可能是影响董晨改造的关键因素。为此,监区迅速将董晨列为“定风波”攻坚团队工作对象,由监区长牵头,安排经验丰富的民警担任董晨的“一对一”帮教责任人。

  通过深入谈心,民警了解到,原来董晨已经与原生家庭切断联系十八年了。十八年前,三十多岁的董晨想要离婚,不料家人却插手干预,让矛盾更加扩大。董晨和家人的关系因此破裂,他在离婚后负气出走,此后再也没有和父母兄妹有过联系。

  在四川安家的董晨一度生活得比较稳定,还做起了服装生意。然而,几年前,法律意识淡薄的他动了歪心思,因假冒注册商标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入狱后,董晨对家人虽仍存当年矛盾的怨气,但更多的是锒铛入狱的愧疚,和想念家人却不知联系方式,又担心家人嫌弃自己的矛盾心情。监区为此对董晨开展了多轮教育谈话,以稳定他的改造情绪。

  十八年后的团聚

  董晨的刑满释放日期在今年6月,年初,监狱教育改造科民警按程序向董晨户籍所在地司法所发送刑释调查函,意外得知,原来董晨的家属十八年来从没放弃过寻找他,董晨的妹妹更是多次向当地公安部门、司法所寻求帮助,无奈因为线索中断,一直寻找未果。

  教育改造科民警第一时间与监区沟通情况,协商一致后,民警与董晨的妹妹取得了联系。董晨妹妹得知董晨的情况后,迫切表示家人都非常思念他,想要见他一面,化解往昔恩怨。

  “最难的就是做通董晨的思想工作。”主管民警回忆道,“此前个别谈话时,他流露出的情绪就是既渴望见到家人,又不敢见。”十八年的离家出走,三年半的囹圄孤苦,亲情已经成了董晨想也不敢想的救赎,成了他懊悔半生的伤痛。

  果不其然,民警询问董晨是否愿意见一见家人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于是,监区告诉了他一些家人的情况——“你的妈妈81岁啦,身体还算健康”“你妹妹非常想念你,为了找你跑了好多地方,吃了很多苦”……听着民警的讲述,董晨的眼睛有些湿润。但是,他仍不愿见家人,“都已经这么多年没见了,再见也没有必要。”

  民警分析,董晨虽思念家人,但苦于当年的心结还未解开,而且他的现状也并不光彩,所以思想包袱很重。监区为此专门召开案情分析会,决定以“六尺巷精神”化解董晨与家人的矛盾。一方面,不断与董晨家属进行沟通,向董晨传达家人对往事的愧疚以及愿意解开心结的态度;另一方面,持续劝导董晨尝试换位思考、理解家人,放下包袱。

  二十余次的沟通、谈话后,终于,董晨愿意敞开心扉,和家人见面。

  今年5月的一天,在布置温馨的“六尺巷矛盾纠纷调解室”内,十八年未见的董晨兄妹相拥而泣,多年的矛盾烟消云散。

  在重见家人的那一刻,董晨发现自己心中缺失的那块终于补齐了,“感谢警官们的不懈坚持,让我重新找回了家人。”董晨说。

  亲情的回归给了董晨改造的信心,今年6月,刑满释放那天,董晨的妹妹来到监狱门口接董晨回家,而董晨也向民警承诺,会踏实走好未来的路。

  民警的话>>>

  一墙虽高,阻不断血脉真心;六尺巷短,量不尽改造真情。董晨的故事是军天湖监狱践行“矛盾化解+亲情修复”改造模式的暖心成果之一。

  近年来,军天湖监狱深化“枫桥经验”实践,创新设立各监区纠纷调解团队,建设了“六尺巷纠纷调解室”,通过心理疏导、亲情修复、社会协同等方式化解服刑人员家庭矛盾,努力为罪犯改造注入情感动力。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4暌违十八年的拥抱 徐荔2025-07-09 2 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