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重点

首届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举行

是“桥梁”是“红娘”,是企业身边“法治力量”

胡蝶飞/刘嘉雯

本文字数:2875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马桥AI创新试验区展台里,一辆智能安防无人巡逻机器人正在展示中 见习记者 刘嘉雯 摄影

  □  记者  胡蝶飞  见习记者  刘嘉雯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马桥AI创新试验区展台上,一辆智能安防无人巡逻机器人的屏幕上显示:上海公安自动驾驶巡逻中……“这个就是来自我们试验区企业的‘海神’智能安防机器人。”工作人员秦琦琛指着那辆半人高的小车告诉记者。这是该试验区首次以展台形式参加人工智能大会,“这样一来,试验区里体量小、产品少的初创AI科创企业也都能参与展示。”

  这样的为企服务意识正是上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缩影。

  近日,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在沪举行。会上发布了市级部门、区级政府、街镇等三个组别的“十佳创新实践案例”以及30个“优秀创新实践案例”,闵行区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位列其中。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一站’构筑国际商事解纷矩阵”、上海市司法局“一份信用报告替代一摞证明”等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样本”同时获评十佳案例。

  巡逻机器人背后的“相亲中介”

  “为了筹备参与这次大会,我们走访了园区每一家企业,把那些体量较小、产品较少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展台,借此机会扩大企业曝光度。”秦琦琛道出了马桥AI试验区首次以展台的形式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初衷和用心。

  “这款巡逻机器人已在学校、社区等场景中应用,实现24小时不间断自动巡逻,担任安保角色。”秦琦琛告诉记者,它的应用推广落地,源于试验区组织的一次企业座谈会。“‘海神机器人’企业在会上提出,他们有这样一款产品,希望试验区能协助推广。”秦琦琛回忆,了解企业需求后,试验区联合区政府资源,将首次试点设在区政府大院里,吸引了大量具有类似需求的单位。

  记者注意到,“魔狸科技”的“质量检测机器人”也登上了马桥AI创新试验区展台。“像这样对外宣传展示的机会很难得。”“魔狸科技”董事长陈敏敏告诉记者,通过这次大会,“魔狸科技”不仅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还有多家头部企业投资人愿意到工厂实地参观,进行深度对接。“特别感谢试验区提供了这个平台,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曝光度和知名度!”陈敏敏说。

  在马桥AI创新试验区,这样的人工智能企业有近200家。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持续成长,试验区积极打造资本链、创新链、人才链、应用链、产业链的“五链一体”企业服务体系,做企业与资源间的攒局者。

  应用场景是人工智能企业新技术、新产品落地的关键要素。“我们立足全区拓展应用场景供需对接体系。”秦琦琛打了个比方,就像“相亲中介”,试验区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实现“双赢”。同时,还举办20余场“Just Do AI”特色品牌场景供需对接会,实现割草机器人在公园、清洁机器人在老街、服务机器人在养老院、停车机器人在办公楼宇、餐厨机器人在长租公寓等多个场景落地。

  “今年我们和区经济委员会共同梳理出一份需求清单和技术清单,一方面更好地了解企业情况,另一方面也提升对接效率。”秦琦琛说。

  “我们一直坚持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聚焦这个产业去做深、做实、做透,把服务真正做到企业心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五链一体”品牌也获评首届优化营商环境的优秀典型案例,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60个“上海样板”首次发布!

  像马桥AI试验区这样的“优秀创新实践案例”还有许多。

  自2018年以来,上海连续八年迭代更新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从1.0版到8.0版,以世行对标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各领域各区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涌现出一大批首创性、突破性、示范性的生动实践,企业感受和社会评价明显提升。今年4月,世界银行发布中国企业调查数据,涉及营商环境的59项测评点中,上海有22项达到全球最优水平。

  在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上发布的创新实践案例中,覆盖了世行对标改革、为企整体服务、优化涉企监管、夯实基层营商环境等多个方面,是全市四百余项申报案例中精选出的创新标杆,也是上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缩影。

  市发改委表示,这些案例的发布,有助于进一步展现上海率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实践成果,总结创新做法,推广典型经验。

  涉外商事“一站”解纷首发调解组织名册

  记者注意到,这些创新案例中不乏上海“法治样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一站’构筑国际商事解纷矩阵”就是其中之一,此次获评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创新实践案例。

  随着上海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涉外商事纠纷解决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也提出,“本市支持仲裁和调解机构加入‘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平台,合力营造公平、公正、透明、便捷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上海法院积极探索建立调解、仲裁、诉讼相衔接的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机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特色品牌。例如,浦东新区法院建立了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工作室,上海海事法院与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总部建立了具有海事特色的委托仲裁机构调解模式,已有十多年的实践积累。

  为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的解纷需求,在整合各法院已有解纷经验和资源的基础上,上海高院于2023年12月27日正式上线“一站式解纷平台”。

  原先,全市各法院分别与不同解纷机构、辅助机构建立协作关系,现只要进入平台的机构,各院均可直接进行委托和衔接。线上平台集合了所有可以用于涉外商事纠纷解决的解纷渠道和服务资源,直观展示供当事人自由选择,同时这些内容“能见即能办”,让当事人能线上操作完成的一律线上操作,能够一次解决的尽量一次解决。

  由于纠纷情况各有不同,并非所有进入法院的纠纷都适合诉讼,有的更适合采取调解等柔性解决方式,有的更适合以仲裁等保密性更强的解决途径。通过“平台”,可以对进入法院的海量纠纷进行分流和引导,让纠纷找到更适宜的解决途径,即能调则调、适仲则仲、当诉则诉。

  与此同时,平台还解决了域外执行和当事人寻找司法辅助服务等痛点问题。比如,涉外商事纠纷的解决往往需要借助外国法查明、翻译、跨境公证等司法辅助服务,这些专业服务水平直接决定了涉外商事审判质量。如何快速、高效地找到这些专业服务,对当事人来说是一种现实烦恼。通过“平台”引入专业化辅助服务,能够方便当事人迅速找到并对接符合其需求的机构和资源。

  上线以来,“平台”各项功能不断完善,并陆续推出“平台”手机版和监测管理模块,常态化开展在线仲裁保全、委托调解、委托翻译、委托外国法查明等工作。例如,在徐汇法院试行首例案件的仲裁财产保全在线办理机制,已实际办理160余件,极大提高了仲裁保全效率,在仲裁业界获得热烈反响;再如,在全国属于首创的仲裁调查令机制,先后在闵行法院、上海海事法院等落地,截至目前已办理仲裁保全287件次,签发电子调查令17件次。

  记者从上海高院获悉,截至目前,已有27家解纷机构和服务机构入驻“上海法院国际商事一站式解纷平台”,平台访问量累计已近10万次,办理业务400余次,受到中外当事人的广泛欢迎。

  就在近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司法局又联合发布了《上海法院特邀商事调解组织名册(2025年7月)》,确定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上海贸促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上海东方国际商事调解院等53家组织进入名册。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重点 A02是“桥梁”是“红娘”,是企业身边“法治力量” 胡蝶飞/刘嘉雯2025-07-29 2 2025年07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