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昨天,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情况的报告。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通过创新监管模式、强化法治保障,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获得感显著提升。其中,行政检查码应用覆盖19.2万家企业,企业对执法规范性认可度达99.76%,跨部门联合检查频次同比增长42%,法治化监管水平实现新突破。(下转A8)(上接A1)
本市已经建立了“检查码”制度,通过数字化手段规范涉企检查行为。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发送检查码28.1万个,覆盖企业19.2万家,实现检查行为全程留痕、可追溯。市场监管部门数据显示,通过“无事不扰”清单和“无感监管”机制,5个执法部门已对12.84万家企业实施低干扰监管,占检查对象总数的61.9%。
上海已经形成了“5+4”工作格局,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法治化监管体系。其中,合规指引体系建设取得突破,33个执法部门完成检查事项库和对象库建设,归集405个行业领域、252.4万家企业数据。6月全市开展合规指导1.66万次,占行政检查总量24%,帮助企业规避法律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本市制定了《投诉举报异常名录管理办法》,有效遏制牟利性举报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本市还实施刑事案件资金冻结法制审核制度,累计检查40批次冻结措施,涉及案件105起,确保执法程序合法。
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上海侦破侵权售假案件22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60余人,涉案金额达3亿元,新设海外维权服务站(雅加达站)强化国际保护。
通过推广跨部门综合监管,全市在91个重点领域实施联合检查码制度,上半年开展联合检查1331次,减少重复检查对企业经营的干扰。同时,35项轻微违法“免罚清单”和12类行政强制措施“免押清单”落地,包容审慎监管措施覆盖更多市场主体。
上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法治化手段优化监管流程,既保障了执法权威性,又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预。下一步将深化‘风险+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动营商环境建设与法治政府建设同频共振。”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