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非常悦读

一盒巧克力引发的命案

戚风

本文字数:1504

《毒巧克力命案》 【英】安东尼·伯克莱 著 周坤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当你翻开《毒巧克力命案》这本书时,或许在心底已然勾勒出一幅常规侦探故事的画面:侦探手持放大镜,搜寻着关键线索;或是将一群嫌疑人围聚在一起,挨个逼问,让真相在压力之下无所遁形。然而,当你合上这本书时,才会惊觉,它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完全打破了常规推理小说的框架,根本不按常理出牌。

  这本书里没有令人心跳加速、血脉偾张的追凶紧张感。没有凶手在街头巷尾疯狂逃窜,侦探在后面紧追不舍的惊险场景;也没有隐藏在暗处的密室机关,像是一个个神秘的谜题等待着被解开。就连核心证据都简单得近乎可笑,仅仅是一盒被下了毒的巧克力,可就是这看似平常的物品,却引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推理风暴。

  故事的开端,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一幕。一位百万富翁的妻子收到了一盒匿名巧克力,她或许只是出于分享的善意,随手将巧克力分给了朋友。可谁能想到,这看似温馨的举动,却成了悲剧的开端。朋友在食用巧克力后,竟毒发身亡,生命如流星般瞬间陨落。警察面对这起离奇的案件,犹如置身于一团迷雾之中,查不出任何头绪。就在这时,一群自称“犯罪圈研究学会”的爱好者们凑到了一起,他们怀揣着对推理的热爱和执着,打算用“头脑风暴”的方式破解这桩谜案。本以为这会是一场严肃认真、逻辑严密的推理盛宴,可没想到,它却演变成了一场七个人的“脑洞大赛”。

  这七个人来自不同的领域,身份各异。有经验丰富、熟知法律条文的律师,他的思维严谨而缜密,每一个观点都像是一座坚固的堡垒;有目光敏锐、擅长洞察细节的侦探,他仿佛拥有一双能穿透表象看到本质的眼睛;有情感细腻、善于刻画人物内心的女作家,她总能从人性的角度去剖析案件;甚至还有个爱较真、想象力丰富的剧作家,他的思维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意驰骋。每个人都拿着同样的线索:警方的调查报告、证人的证词、那盒巧克力的包装,可他们却凭借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硬生生地推出了七个完全不同的结论。

  有人说凶手是死者的丈夫,因为他有着婚外情,为了摆脱妻子,便精心策划了这场谋杀;有人说凶手是送巧克力的匿名者,他怀恨在心,为了报复百万富翁,才将毒手伸向了他的朋友;更离谱的是,有个人竟说死者是自杀,她想用自己的死来嫁祸给别人,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最妙的是,每个人的推理听起来都头头是道,让人难以反驳。律师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振振有词:“没有直接证据就不能定罪,这是法律的基本原则,我们不能仅凭猜测就认定某人是凶手。”女作家则擅长心理分析,她温柔而坚定地说:“我觉得凶手的动机藏在人际关系的细节里,只要我们仔细梳理每个人之间的关系,就一定能找到线索。”读者可能刚被这个观点说服,下一个人马上就能找出其中的漏洞,用新的逻辑把你拉到另一边。就像看七个人在打乒乓球,球来球往,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你永远猜不到下一拍会落到哪里。

  读这本书的时候,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们一起“破案”。看到某个细节,比如“巧克力盒上的邮票贴反了”,会忍不住暂停下来,皱着眉头琢磨:这会不会是凶手一时疏忽留下的破绽?可翻到下一页,某个角色早就把这个细节用上了,还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这时才发现,原来推理不只是简单地“找线索”,更像是“拼拼图”。不同的人能拼出完全不同的图案,每一种图案都似乎有着自己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书里没有传统推理小说那种“真相只有一个”的笃定和自信,反而处处透着对推理本身的调侃和反思。比如最后一个分析者总结道:“我们七个人用同样的线索,推出了七个凶手,这说明最不可信的就是‘推理’。”这话听起来有点丧气,却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原来那些看起来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逻辑,可能只是我们自己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而编出来的故事。  (戚风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非常悦读 B07一盒巧克力引发的命案 戚风2025-08-01 2 2025年08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