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刘嘉雯
“这就是南京西路呀?老好看的咧!”当从业三十余载、从未回乡探过亲的朱道义终于有机会将父母接来上海,带他们参观自己亲手管理养护的南京西路花街和公园时,他的家人终于理解,这位“护花使者”是如何在这平凡的岗位上,用匠人之心默默雕琢城市之美的。
从打造上海首条街面景观花街,到“三横三纵”花街景观;从获评上海市劳模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从上海工匠到市人大代表……他不仅是城市绿化的开拓者,更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只要城市需要,我愿做一辈子的‘护花人’。”上海静安园林绿化发展有限公司养护管理部经理朱道义说。
“绿化是城市的呼吸,要做它的守护者”
“刚入行时,我的师父就告诉我,绿化是城市的呼吸,我们要做它的守护者。”朱道义将这句教诲牢牢记在心里,始终鞭策着自己。2008年,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他带领团队在南京西路尝试花卉种植,用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立体花箱代替了隔离人行道与车行道的铁护栏,以杜鹃、红掌等花卉打造出上海首条街面景观花街,开创了“道路即画廊”的先河。此后,他走遍静安区的每一条道路,结合建筑风貌、气候特点,设计出“一街三景、移步换景”的动态景观,同时创新“三段式种植法”,并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让道路景观成为会呼吸的艺术品。如今,静安区“三横三纵”花街景观已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被誉为“流动的四季画卷”。
“在他身上,更多的是泥土的印记和草木的清香。”共事多年的同事颜飞是这么形容他眼中的朱道义的。在带领记者参观刚刚开放的延富花园的过程中,朱道义对每一株花木如数家珍,手里始终不离枝剪等绿化作业工具,走到哪里就修剪到哪里。在他手中,每一株植物都能找到生的希望。
“不仅种下了花,更种下了希望”
朱道义的徒弟沈佳在提起他的师父时用了这么八个字:以德为根、以爱为壤。“父亲……师父常说:‘学艺先学做人,人品好,花艺才能好。’这句朴素的教诲,是师父为我点亮的第一盏心灯。”在采访的过程中,沈佳情不自禁地将“师父”称呼为“父亲”,令人动容。“师父就像自己培育的那些花草,默默扎根,用蓬勃的生命力,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绿化不仅是城市的面子,更是百姓的日子。”朱道义始终将为民服务镌刻于心。他组建社区绿化服务队,十年如一日义务为居民提供养护咨询、绿植救治服务;他走进老年大学、企业楼宇,开设“花艺课堂”“绿化科普讲座”,惠及群众超万人次。一次讲座中,他得知某老旧小区绿化荒废,立即协调资源,带领团队义务改造,栽种月季、茶花300余株,让“杂草丛”变身“小花园”。居民动情地说:“朱老师不仅种下了花,更种下了希望。”
作为第十六届上海市人大代表,他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城市微更新”“口袋公园”等项目落地,倡导“人民绿化人民建”,组织市民参与花街设计投票、绿植认养活动,让“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岁月静好的背后,总要有人默默付出。”朱道义笑着说,“城市之美需要代代接力,我的任务远未完成。只要城市需要,我愿做一辈子的‘护花人’。”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