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正大广场五楼火锅店的纱幔消失了。曾经为营造"仙气缭绕"氛围悬挂的轻薄织物,如今被清爽的金属装饰取代。“消防员指着纱幔说‘这是可燃物’时,我后背瞬间冒了冷汗。”店长汪先生站在畅通的消防通道前,手指划过常闭式防火门,“现在每晚闭店前,我都会亲自检查这里。”三百米外,一家即将开业的快餐店里,消防监督员正翻动着消防台账:“没有明火操作就别填这项,台账要真实反映经营情况!”
日前,上海市消防救援局正式发布《“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便民利企十二项措施》,以覆盖准入审批、监管执法、技术服务全链条的“消防方案”,为市场主体注入强心剂。在2025年上半年全市火警总数同比下降5.5%、未发生较大以上火灾的背景下,这份安全与发展并重的答卷,正成为上海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关键拼图。
“消防医生”上门问诊从被动受检到主动求诊
8月,申城持续高温,浦东新区消防救援支队的预约服务平台跳出新订单——正大广场某火锅店申请“消防安全指导性服务”。次日,防火监督员黄凯旋和同事就带着专业设备走进了店里。目光扫过从天花板上垂落的层层纱幔时,他的眉头骤然收紧:“汪经理,这些纱幔虽然好看,但全是可燃材料,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现在已经将所有纱幔都拆除了,还是食客的安全最重要。”汪先生回忆起消防指导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记者跟随浦东消防人员在现场看到,原本悬挂的纱幔已全部拆除,消防通道堆放的杂物也被清理一空,防火门保持常闭状态。
这是上海消防推行“消防指导性服务”的生动缩影。不同于传统“查问题—处罚”模式,新措施要求消防部门在开业前主动介入,提供“体检式”指导。执法人员不仅指出纱幔隐患,更现场提出整改方案,针对快餐店台账“格式化”问题,指导企业按实际经营情况精简记录。
“过去见到消防车就心慌,现在是盼着‘蓝朋友’上门。”刚接受过预案指导的快餐店工程部负责人向记者坦言,“防火监督员不但发现现在存在的隐患,对于今后可能发生的问题,也提供了解决方案,员工现在都知道灭火毯在哪儿、怎么用。”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上门问诊”已成常态。打开“上海消防”微信公众号,“指导式服务预约平台”里四大模块清晰可见:企业开办前消防政策咨询、隐患整改方案技术指导、消防安全培训、灭火疏散预案制作。数据显示,措施实施以来,消防部门已为1200余家企业提供开业前指导,隐患整改率达98%,企业因消防问题导致的二次整改成本降低70%。
“承诺即准营”
24小时拿证的上海速度
“没想到当天申请当天就拿到许可证!”某餐饮企业负责人张先生给记者算了笔账,“过去准备材料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线上提交核心文件,节省了1个月工期,租金成本直接减少好几十万。”围绕提升许可办理质效,上海消防部门共推出三项措施。首先是深入推行告知承诺制,实现“承诺即准营”,当天申请当天办结。
记者了解到,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办理消防安全检查,是消防部门法定的许可事项,围绕提升许可办理质效,上海消防部门深入推行告知承诺制,全面推行线上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分类分级检查告知承诺快速办理,提供“不见面、先审批、零跑动”的“告知承诺制”服务,实现“承诺即准营”,当天申请当天办结。
而在申报阶段,采取了申报材料容缺受理制度,除了许可申报表和承诺书以外,其他材料均可在现场核查时补齐即可。这意味着,申报全程无需前往窗口办理,无论是材料提交、审核反馈,还是检查结果领取,所有流程均可通过线上完成,实现“零跑动”。
闵行区一家连锁餐饮企业在区建管委窗口提交验收申请时,工作人员主动告知:“现在可以和开业检查同步办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在“一网通办”平台勾选了并联办理选项。几天后,消防、建管两支队伍同时出现在装修现场,验收组查防火分区时,开业检查组已在测试喷淋系统水压。9天内完成消防竣工验收与开业检查,较传统流程缩短20余天。
这项被写入新规的协同办理制度,采用“并联许可、联合检查、并联发证”模式,破解了企业“多头申请、反复迎检”的困局。据统计,试点期间办理时效平均压缩68%,材料重复提交率下降90%。
释放商业活力
健身房“破格”入地下的创新
“以前想在地下二层开篮球馆,但因楼层限制被迫放弃,现在政策松绑后,租金成本将直线下降!”某运动场馆投资人陈先生对于新政中有关运动场馆设置的规定兴奋不已。
政策松绑源于一场历时半年的精准调研。消防部门联合体育局摸排全市12322家体育场馆时,发现两个显著趋势:62.15%为专业球类场馆,43%是300平方米以下的微型工作室。“近几年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原来设有瑜伽、跳操、撸铁、桑拿等大型综合类的健身场所越来越少,健身场馆的选址更加贴近老百姓,随处可见在居民小区配套底层、办公楼附近,出现了很多规模不大、自助性较高的小型健身工作室。同时很多专业类的球类场馆也在蓬勃发展,为老百姓提供了更多样性的健身休闲选择。”根据《消防法》的规定,面向公众开放的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在营业前需要办理开业许可手续,在消防技术要求上,是纳入“公共娱乐场所”这个法定范畴进行管理的,因此对于设置的楼层有特殊限制,只能设置在地下1层及以上各楼层。“面对蓬勃发展的健身场所,原有部门规章中较为宽泛的‘健身场所’表述与现有‘个性化、智能化、轻量化、多元化’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不相匹配。”为此,消防部门会同体育局和行业协会,从社会效益和火灾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细分健身场所,将火灾风险偏低、功能单一、规模较小的健身场所,实施分类监管。“不是放松监管,而是精准施策。”上海市消防救援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针对专业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高尔夫、台球等室内球类场馆和建筑面积不超过300平方米设置声光报警装置,且不设置桑拿等洗浴功能的健身场所,其选址可不再受“‘公共娱乐场所’不能设置在地下2层”的限制,从而切实拓宽开办企业选址路径,一定程度减少企业成本开支。陈先生告诉记者:“如此一来选址成本直降三成,省下的租金能多聘两名教练。”
同步推行的“无事不扰”制度为优质企业减负:黄浦区58家重点单位通过自评(近3年无处罚、5年无火灾等)进入白名单,2年内免检。而对于轻微违法,上海明确推行“首违不罚”“轻微不罚”。“不是放松监管,而是把力量聚焦真正的高风险点。”市消防救援局发言人强调。随着“综合查一次”“非现场复查”等创新监管落地,上海正用“十二把金钥匙”,打开安全与发展的共赢之门。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