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陈姝楠
本报讯 近日,虹口区人民法院在上海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首次敲响法槌,对一起涉外委托合同纠纷案件组织庭前会议,聚焦法律冲突识别、准据法选择等核心问题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
案件中,原告戚某先后向被告转账2000万元,用于委托其投资某机器人公司,但未能如约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款。虽然某机器人公司在国外注册,但因款项交付发生在国内,且与案件密切联系的各方主体的住所地均在上海,因此案件来到了虹口法院。
“原告认为根据各方住所地应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而被告则认为自己作为投资主体,所适用法律应为与委托合同履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案件应适用英属维尔京群岛法律审理。”虹口法院商事审判庭法官吴文锟告诉记者,庭前会议后,将与双方当事人就证据提交等环节确定下一次庭审的内容。
“涉外案件中,准据法适用的裁判规则有以下特点……”现场吴文锟还围绕争议焦点和法律适用难点给旁听代表讲述了“法治课”,系统讲解了相关法律适用问题,展现了涉外商事审判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将这起涉外案件放在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进行巡回审判,既是参与推进完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积极实践,也希望通过巡回审判进一步架起与辖区企业普法互动的桥梁,为优化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司法力量。”虹口法院商事审判庭负责人沈文宏介绍。
庭审结束后,虹口法院还向企业发放了编写的《涉外商事案件程序类案例手册》。手册围绕涉外案件管辖、仲裁衔接、证据规则等程序要点进行系统性解析,通过对10起涉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为涉外商事纠纷解决实务提供“参考指南”,为中外企业应对涉外商事纠纷提供清晰指引。活动现场,虹口法院院长叶伟为、虹口区司法局局长王琳共同向参会企业代表发放手册,为企业防范法律风险提供“实用工具”。
据悉,航运和金融是虹口区两大支柱产业。“包括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例和全国首例双方境外当事人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内,目前已有3起临时仲裁案例在北外滩开庭并裁决。”虹口司法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虹口正全力打造北外滩企业出海服务中心,打造“服务集成、资源集聚、企业集群”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出海服务平台,目前已陆续服务企业“走出去”十余起。
“此次活动是打造全新涉外法治生态和优化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新尝试。未来我们还将持续提升涉企司法服务效能,构建完善一站式涉外纠纷解决模式,积极赋能区域战略,以法治‘软实力’锻造区域发展‘硬支撑’,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树立新标杆。”叶伟为介绍。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