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多元解纷

被小区保洁车撞倒 耽误次日关键投标

主张“2万元投标损失”是否于法有据?

陈颖婷

本文字数:1594

  □  记者  陈颖婷

  一个寻常冬夜,一次意外碰撞,一道撕裂的唇边伤口,竟在松江某小区掀起一场长达数月的赔偿拉锯战。保洁车后视镜带倒的,是52岁的项目负责人马建国(化名)的身体,随之倾倒的,还有他次日关乎两万元标的的关键投标。当医疗账单、误工损失与保洁公司的赔偿上限激烈碰撞,调解室的一盏灯,成了打破坚冰的希望。

  “小事故”埋下“大纠纷”

  2025年1月,松江一住宅小区的小马路上,马建国步履匆匆,手机紧贴耳边布置着投标事宜。引擎轰鸣骤起,未及反应,一辆疾驰的保洁车后视镜将他带倒。鲜血瞬间染红了下颌——监控清晰记录下保洁员李师傅因赶路疏于观察的全责瞬间。

  救护车呼啸而至,四针缝合勉强闭合了马建国的下唇创口,膝盖软组织挫伤的疼痛如影随形。更深的焦虑却在蔓延:次日那场他必须坐镇指挥的项目投标,因他缺席而流标。保洁公司垫付了医疗费,物业经理带着果篮登门探望,但当马建国提出包含投标损失在内的2万元索赔时,保洁公司负责人坚决不同意。

  “赔3000块?我缝针时疼得说不出话!”马建国情绪激动。“我们保洁员工伤也就这个数啊。”保洁公司王经理面露难色。数次私下协商无果,裂痕难弥,马建国最终推开了松江区中山街道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大门。

  专业与温度并重的“破冰术”

  面对这起责任清晰但诉求悬殊的纠纷,资深调解员周姐深知棘手。她敏锐捕捉到两大症结。马建国主张的“2万元投标损失”是否于法有据?保洁公司能否突破固有赔偿思维?

  调解室内火药味初显。调解员果断启动“背对背”模式,将双方暂时分隔。在单独约谈保洁公司与物业公司时,调解员首先肯定了其垫付医药费和主动探望的诚意,但也严肃指出初始赔偿方案的法律短板。律师翻开《民法典》,逐条阐释:“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律师强调,“误工费”需按实际收入计算,但商业投标失利属难以证明直接因果关系的“间接损失”,通常不在法定赔偿之列。

  这番专业解读让保洁公司负责人态度松动,表示愿意提升赔偿额度。另外一边,调解员对情绪焦灼的马建国展开情理疏导:“商业投标本就充满变数,您的心情我们理解,但法律上要证明受伤直接导致丢标,难度很大。”律师也坦诚相告,法院对此类间接损失索赔的支持率极低。冰冷的法条辅以耐心地分析,马建国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表示愿意重新考量。

  当调解员将双方重新面对面时,气氛已悄然转变。保洁公司王经理主动上前:“马先生,我们绝无不尊重之意,此前沟通有误会,请您海涵。”他诚恳表达了提高赔偿金的意愿。一旁的李师傅更是想下跪致歉,被马建国一把扶住:“使不得!身体会好的……”这一刻,积郁多日的怨气在人性微光中悄然消融。

  调解员趁热打铁,提出折中方案。保洁公司一次性支付合理赔偿(涵盖实际误工费、后续必要治疗费等),前期垫付的医疗费不再返还;马建国则不再追究物业公司责任。双方当场首肯。一纸调解协议为这场风波画上句号。结案后,小区所有保洁车悄然装上了崭新的警示铃。

  【调解心得】

  这起“唇边风波”的圆满化解,为基层矛盾调处提供了生动范本。调解员引入社区民警、律师组成“调解智囊团”,确保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律师对《民法典》的精准阐释,以及对“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的严格界定,为双方提供了清晰预期,避免了无理诉求或推诿塞责,极大提升了调解方案的可接受度与权威性。

  当面对面沟通陷入情绪化对峙,“背对背”模式成为破局关键。它为双方提供了冷静反思和法律认知的空间,有效剥离非理性因素,聚焦核心诉求。调解员在隔离沟通中洞察真实关切,为后续融合协商铺设了理性台阶。

  调解的精髓不在于机械裁决,而在于寻找法理情的交融点。此案中,调解既坚守了“间接损失不赔”的法律底线,也充分体恤了伤者的实际痛苦与合理诉求(如实际误工损失、潜在治疗费),引导保洁公司基于责任与人道适当提升补偿。最终方案既符合法律规定,也蕴含人情温度,实现了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多元解纷 B04被小区保洁车撞倒 耽误次日关键投标 陈颖婷2025-08-19 2 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