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通讯员 王畅
期盼孩子上一所好学校、找一份好工作,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有的家长想靠请托关系、走后门来达到目的,这样的方式靠谱吗?如今正是升学季、毕业季,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一起诈骗案为大家敲响了警钟。
王某谎称能托关系帮助解决孩子入学、求职事宜,办理景区门票或者酒店折扣卡、投资返现等,自2021年5月至2024年6月,共骗取24名被害人1100余万元。今年6月,浦东新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被告人王某提起公诉,目前,法院已对该案作出判决。
“找关系”不成反被骗
2024年6月16日,张先生报案称为了孩子上学,花钱托人找关系,结果被骗了。嫌疑人王某得知张先生报案后,于次日前往公安机关投案。
王某曾是张先生的房东。2023年,张先生正在发愁孩子小学择校的事情,正巧得知房东王某从事教育行业,或许能帮忙走走关系让孩子进入一所好学校。王某也向张先生抛出了橄榄枝,称自己熟识教育局某领导,并准确报出了领导名字,表示可以为张先生疏通关系,不过需要花钱打点。张先生先后按照王某指示,共向其转账51万余元“办事费”,王某承诺“办不成就全额退款”。其间,张先生还介绍了3名需要解决孩子入学问题的朋友一起请托王某“办事”,4名家长共计转给王某100余万元。可随着入学时间临近,王某却总是推三阻四,张先生眼看孩子只能调剂去其他学校,多次向王某讨要说法,却始终要不回退款,只好报警。
殊不知,王某的“业务”不仅涉及“入学”,还有安排“入职”。王某曾向朋友杨女士夸下海口,声称自己认识多位政府部门、优秀企业的领导,可帮忙介绍入职相关单位。信以为真的杨女士作为中间人,先后介绍了几名朋友,请托王某帮助安排工作,杨女士则帮朋友垫付“办事费”,共计向王某转账330万元。结果,“入职梦”都随着转入王某账户的“办事费”化作了泡影。
“信任”到底从何而来?
2024年12月,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至浦东新区检察院。此案被害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庞大、资金流水繁杂,检察官着重从嫌疑人是否有完成请托事项的身份和能力、是否履行承诺办理入学行为、异常资金流入转出等方面加强审查。终于,一层层抽丝剥茧,理顺了案件的全貌。
原来,自2021年开始,王某便沉迷赌博,为还赌债借了不少网贷,久而久之债台高筑。到案后,王某交代了她的另一违法犯罪行为:“为了还钱,我最开始做了一些‘高买低卖’的生意。”
2022年起,王某通过原价购买景区门票、年卡、酒店包房等,对外谎称凭借折扣低价购入,再以原价转售朋友后,承诺后期以返现形式退款。王某不惜贴钱“返现”,吸引更多人向其购买门票、年卡等作为投资,从而拿到大量资金,用来偿还赌债或拆东墙补西墙兑现返现承诺。
随着窟窿越来越大,难以为继的王某又通过虚构关系网,虚假承诺办理入学入职等骗取他人钱财。
为了取信于被害人,王某虚构包装了自己的关系网,并能明确说出具体的领导名字。其实,这些人名都是王某事先在公开网站上查询所得,后向被害人谎称自己认识。加之王某家境尚可,身边朋友并未起疑。为进一步博取被害人信任,王某还专门安排他人在“入学入职”诈骗链上冒充学校老师、相关领导或工作人员身份。
诈骗金额巨大令人警醒
实际上,王某并没有办理入学、入职等能力。检察官介绍:“在审查过程中,我们与遭遇入学、入职诈骗的被害人逐一联系,核实情况,发现并不存在成功入学的孩子,只有极个别成功入职的被害者是通过正常的笔试、面试程序,凭借个人能力考取工作岗位。王某并无完成请托事项的能力,也没有提供实际帮助的行为。”
由于被害人数众多,骗款中穿插借款,资金往来复杂,导致被害人所陈述的金额与嫌疑人王某供述的金额差额较大。为确定具体犯罪金额,确保精准量刑,检察官与侦查人员多次讨论证据情况,建议公安机关细化审计报告,对被害人与嫌疑人王某之间的聊天记录、资金流水、借条等情况加以核实,最终整理出了一份条理清晰的对照表格。经审计,全案涉及被害人数24人,诈骗金额共1100余万元。当这份厚厚的补充证据摆在王某面前,她终于认可了所有诈骗事实及金额,低头认罪认罚。
经浦东新区检察院提起公诉,今年8月6日,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判决,被告人王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6个月,剥夺政治权利1年,并处罚金40万元。
“无论是承诺帮忙入学入职,还是投资返现,王某的犯罪手法并不新鲜也不高明,但都抓准了被害人的心理。”检察官提醒道,“现在正是新学期升学、毕业季求职的关键时期,广大市民一定要提高警惕,坚持走正规渠道,切忌抱有侥幸心理而中了有心之人的圈套。”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