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法学院

第二届滇池刑事法治论坛在昆明举行

多维度探讨我国贿赂犯罪的刑事治理

朱非

本文字数:980

  日前,由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中心、云南省法学会刑事法学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滇池刑事法治论坛在昆明举行,论坛主题为“贿赂犯罪的刑事治理”。与会学者围绕如何依法准确认定犯罪、如何更加有力配合有效制约、如何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等方面,从司法认定、政策把握、社会治理、立法完善等多个维度展开探讨。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委员、职务犯罪检察厅厅长张晓津介绍了2024年贿赂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分析了预期收益型、商业机会类、投资经营类等新型贿赂犯罪认定与约定性受贿、代持受贿、收受银行卡等犯罪形态认定的常见争议问题。他同时表示,检察机关坚持依法从严的办案导向、严格证据审查把关、促进统一司法认定规则、协同开展贿赂犯罪源头治理等高质效办案做法,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实践视角与思路。

  北京大学法学院陈兴良教授聚焦借贷型受贿这一新型贿赂形式,从类型划分入手,探讨了借款型、放贷型受贿的司法认定逻辑,明确了区分正常借贷与受贿的核心标准。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祥青关注贿赂犯罪既未遂形态的认定,他重点探讨了认定标准的确立思路,以及行贿人代持、形式与实质分离等具体情形的处理原则,认为应从实际出发把握认定逻辑。

  北京大学法学院车浩教授的发言围绕约定受贿的认定展开,比较了既遂论、未遂论、预备论三种观点。他认为预备论更契合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统一,着重分析了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价值与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副主任许永安聚焦围绕贿赂犯罪的立法相关问题,他阐述了贿赂犯罪刑法立法的历史脉络与现状,立法修改的指导思想,以及贿赂犯罪立法中涉及的关键问题等。他还谈及与国际反腐败公约的衔接等方面的问题,为与会人员理解贿赂犯罪的立法逻辑与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视角。

  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检察厅办案组组长张翠松从监检衔接的基本情况、程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证据衔接中的相关问题等方面,梳理了职务犯罪办案衔接机制的现状与难题,为完善该机制提供了实践层面的思路与参考。

  据悉,滇池刑事法治论坛将进一步拓展运用好此次探讨交流成果,深化检校合作,推动检察机关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搭建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桥梁;强化检律协作,在案件办理中共同维护法律正确实施,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与司法公正;提升跨部门协同,探索建立更加高效顺畅的协作机制。

  (朱非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学院 B02多维度探讨我国贿赂犯罪的刑事治理 朱非2025-08-20 2 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