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大墙故事

他在刑满释放当天带走未完成的画作

施聪/李帆/徐荔

本文字数:1470

  □  通讯员  施聪  李帆  记者  徐荔

  “报告队长,我出监唯一想带的物品是我还未完成的这幅画。”

  今年5月,当上海市北新泾监狱的服刑人员何华(化名)为即将到来的刑满释放生活“做打算”的时候,他向监狱民警提出了这样的请求。

  这一幅未完成的画,关联着何华的蜕变和新生。

  铁窗“刺头”的意外转机

  何华是因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获刑的,被判有期徒刑1年5个月的他,于2024年9月至北新泾监狱服刑。

  在监区民警的眼中,何华曾是个棱角分明、冲动易怒的年轻人。初入监狱的何华,仿佛浑身长满了“刺”,与其他服刑人员起争执是家常便饭,暴躁的脾气让他像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不仅扰乱了监区秩序,也让他自己陷入迷茫与挣扎的漩涡。

  监区民警通过一次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与细致观察,发现何华并非无药可救,只是需要适合的方式方法。

  “当时恰巧监狱开设了‘新境’书画社,以教服刑人员中国山水画为主。”监狱民警介绍,书画社开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服刑人员拥有健康良好的兴趣爱好,填补他们的空闲时间,减少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同时,通过书画艺术的熏陶,引导服刑人员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这也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改过自新的动力。

  对何华这样容易心浮气躁的年轻人来说,正适合通过“新境”让自己“心静”。于是,民警向何华推荐了书画社,建议他报名参加。就这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今年2月,何华走进了书画社。谁也没想到,这一脚踏入,竟让他找到了全新的自己。

  从暴躁青年到新生“画者”

  书画社课堂上的何华,仿佛变了一个人。曾经坐不住几分钟的他,会为了画一棵树,静下心来花费整整两小时。笔尖在宣纸上轻轻勾勒,每一根线条都倾注着他的专注;蘸墨、运笔、收锋,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前所未有的认真。

  “石,乃天地之骨。”何华时常一边作画,一边喃喃自语。在反复临摹山水、雕琢线条的过程中,民警发现仅仅一个季度的学习就让他有了非常大的转变,那些暴躁与戾气,渐渐被笔墨的沉静所取代,原来做事浮躁、粗糙的何华,变成了待人接物诚恳,做人仔细认真的样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书画成了何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闲暇时,他总是迫不及待地铺开宣纸,沉浸在水墨的世界里;周日午休,别人在休息,他却全神贯注地描绘心中的山水。渐渐地,监区里少了那个动辄与人争吵的身影,多了一个安静作画、平和待人的改造积极分子。

  未竟之笔与文化力量

  今年4月,也是何华临释前一个月,他开始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水墨山水画,他从石头、山峰画起,一笔一画都格外仔细,仿佛要把这些日子的感悟与成长都融入画中。

  临释前一天,何华收拾东西时找来一本尺幅合适的杂志,小心翼翼地将这幅未完成的画平整地夹在中间——这幅画,成了他刑满释放时唯一带走的物品。

  “还有好多没添进去,还有树、水,还有颜色要倾注进去,我要把未完成的画画完。”离监时,何华眼神坚定地说出这句话。

  对何华来说,这幅未完成的画,早已超越了艺术作品本身,是对过去的告别,更是对未来的憧憬与规划。

  

  民警的话>>>

   

  北新泾监狱“新境”书画社自2024年6月成立以来,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理念,秉承“创作精品、塑造人品”的管理理念,目前有50余名服刑人员在书画社学习。

  何华的故事是监狱文化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那幅未完成的画,不仅是他带走的唯一物品,更是他走向新生的希望之光。这束光里,藏着文化育人的温暖力量,也藏着每个灵魂重绘人生的可能。

  未来,书画社将开设更多种类的绘画课程,例如油画、国画等,提供更多可选择性。同时,也将探索研究产学研一体化的可行性,让书画从爱好发展为服刑人员可以求职谋生的一技之长。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4他在刑满释放当天带走未完成的画作 施聪/李帆/徐荔2025-08-20 2 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