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王康 记者 徐荔
“罚金40万元,追缴3.12余亿元!”每当军天湖监狱服刑人员姜河(化名)拿起刑事判决书,那组天文数字便如冰锥般刺入眼帘。三年前,姜河因职务侵占罪被判入狱服刑7年,3亿余元的财产性判项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
随着上海监狱深入落实“宽严相济”管理举措,不少服刑人员凭借遵规守纪、积极改造的表现获得减刑,这使姜河的内心深处泛起一道道“涟漪”。然而,想到自己身上还背负着3亿多元的巨额判项,尽管判决时已被冻结1亿余元资产,但剩余2亿多元的履行困局,卡住了他减刑假释的“最后一公里”。
转机与破冰之路
2024年,军天湖监狱组织开展财产性判项履行宣传教育活动,办案中心民警定期为服刑人员解读减刑假释政策。转机在此时出现。
眼看着在民警的专业解读和耐心引导下,同一个屋檐下改造的服刑人员重新树立起积极改造的信心,姜河也终于鼓起勇气,带着判决书来到监区减刑假释政策咨询点。“警官,按照我的情况,如果我把钱都缴清,有希望获得减刑吗?”
监区民警对姜河的案情早已了如指掌,当即开展深度辅导,“减刑假释政策并非死胡同,关键在于你积极改造的态度和行动——积极履行法院判项是申请减刑的起点。”随后,监区民警联合监狱办案中心民警针对姜河所提出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经过民警的解读,姜河的内心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种”。
无形的“最后一公里”
“火种”虽然已经点燃,可到执行阶段,身陷囹圄的姜河却又显得“力不从心”。为帮助姜河进一步理清思路,监区为他定制“亿元财产性判项履行路线图”,即按照“先大后小”的思路,先配合法院处置房产补“大窟窿”,再通过监狱代缴绿色通道逐步缴清罚金。
2025年年初,法院强制执行了姜河的房产,成功变现1亿余元。得知此消息,姜河立刻通过亲情电话通知家属积极筹措资金,随即补缴了400余万元,并在后续服刑期间,积极协同家属,分批逐步缴清了剩余罚金“零头”。
随着最后一笔罚金收据邮寄到姜河手中,历时八个月的财产刑履行计划终于成功告一段落。然而,财产刑虽然清空,“执行结案通知书”却石沉大海,监狱民警多次联系相关法院,却只得到“仍处于流程中”的回复。姜河眼中的光,再次黯淡。
今年3月12日,破壁时刻到来,监狱办案中心民警携公函,当晚下班坐最早的一班高铁出发,第二天一早直抵相关法院执行局,当面与执行法官沟通开具文书。其间,又经过三个月的持续沟通与跟进。今年6月,盖着鲜红印章的文书终于送达。当民警将它交到姜河手中时,姜河双手颤抖,哽咽道:“原来这最后一公里,是你们替我跑的。”
主动履行并非孤例
姜河并非孤例。监狱“法律威慑+精准引导”机制与宣传教育,为更多服刑人员找到新生的钥匙。
今年3月,因侵犯著作权罪获刑的杜某,面对“罚金420万元、追缴600万元”的判项,满心困惑:“侵权怎会造成国家巨大损失?”
民警启动“三件套”:财产申报、宣读拒履后果、剖析侵权案例风险。但杜某仍心结难解。于是,民警精准引导,通过类案展示,深度剖析相关行为的危害让杜某幡然醒悟,他在认罪书中写道:“始知文化侵权堪比窃国。”
认知转变催生了杜某的行动,他主动请教如何履行财产性判项事宜,服刑态度有了明显转变,还通过亲情电话动员家属给与帮助。不久后,家属变卖资产,分多次缴清全部1020万元。接过结案通知书,杜某同样眼含热泪。
民警的话>>>
今年以来,军天湖监狱通过高效代缴通道、判项精准核验、跨部门破障、亲情纽带助力等方式多措并举督促服刑人员履行财产性判项。从姜河3.12余亿元的艰难破冰,到杜某1020万元的顺利履行,是监狱强化刚性威慑、精准引导、全周期谈话的系统工作成果,不仅破解了财产性判项“执行难”的问题,也打通了减刑假释的“最后一公里”,更维护了司法权威,重塑了服刑人员改造新生希望。那曾压在姜河心头的“铅块”,终成开启新生之门的钥匙。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