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九月开学在即,莘莘学子重返校园,“吃饭问题”再度成为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份营养均衡、美味可口的校园餐,不仅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牵动着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然而,如何进一步提升供餐质量、丰富菜品选择、强化监督机制,仍是摆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新学期到来之际,一场关于“让学生吃得更好”的对话正在积极推进中。
市人大代表陈峰:
校园餐仍存三大问题
市人大代表陈峰长期关注教育民生问题,他在调研中发现,尽管上海多个区已在食堂明厨亮灶、选餐制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
“很多学校食堂提供的餐饮种类比较单一,缺乏多样化选择,学生很难找到自己喜欢且适合的菜品。”陈峰指出,“口味不佳”也是一大痛点。“即便推行了选餐制,但如果菜品本身不受欢迎,依然会造成浪费。”
此外,他还提到食堂从业人员结构的问题:“目前学校食堂工作人员以外聘临时工为主,管理人员多为后勤员工,缺乏专业营养师参与配餐,难以满足青少年成长所需的科学营养均衡。”
陈峰代表强调,校园餐不仅是“吃饱”的问题,更是“吃好”“吃健康”的问题。“我们必须把学生的饮食体验和营养健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代表建议:
推动用餐机制改革,强调透明与选择
围绕这些问题,陈峰代表提出一系列建议,希望从机制到服务实现系统提升。
他呼吁建立常态化的家长学生参与机制,学校应定期组织问卷、开放日、座谈等方式,真正听取学生和家长对菜品的意见。“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吃的人满意,才是真的满意。”
同时他强调师生应同餐同菜、不再分区域用餐。“老师和学生一起吃同样的饭菜,不仅能够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也能促进平等交流,营造更融洽的用餐氛围。”
对于寄宿学生,陈峰代表建议实现全时段供餐,“早餐、晚餐同样不能马虎,要让学生住校也像在家一样温暖安心。”
他还建议学校主动公开带量食谱和食材详情,“包括原料来源、加工方式、是否含添加剂等,所有这些都应阳光操作,接受监督。”
在供餐方式上,他进一步提倡推广多样化选餐模式,“比如AB套餐、自选餐、小份菜等,给孩子更多选择权,吃多少选多少,既减少浪费,也提高满意度。”
市教委回应:
多项措施已在推进,2025年底显成效
市教委在回复中表示,对学生餐质量与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多项改进计划已在实施中。
在监督参与机制方面,市教委正推动建立“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借助满意度调查、陪餐制度等拓宽沟通渠道。“我们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机制建设,确保家长监督不是流于形式。”
对于师生同餐,目前全市已有超过一半的学校实现教师与学生“同饭同菜”。市教委承诺,2025年底学校相关负责人陪餐实施率要达到100%,“每餐必须要有老师和学生一起吃饭、一起交流。”
针对寄宿制学校,市教委联合多部门已发文明确要求完善早、中、晚全时段供餐服务,并配套推出《中小学食品安全与营养午餐指津》,提供163道科学配比菜谱及烹饪指导,“既要安全,也要营养均衡”。
与此同时,市教委要求所有学校每日上报食材溯源信息,并公示带量食谱。未来还鼓励有条件学校进一步公开加工细节与添加剂使用情况,“计划在2025年底取得阶段性成果”。
选餐制方面,自2024年秋季起,上海已全面推行AB选餐制,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提供自选餐、小份菜、自助餐等多样化服务。“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区校间经验交流,持续提升供餐质量。”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