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上海不少商务楼宇楼龄已超三四十年,面临空置率高等问题。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商务楼宇更新提升的实施意见》,这是全国首个聚焦商务楼宇更新的专项政策。新政明确允许存量商务楼宇可以兼容租赁住房(含人才公寓)等功能,是对2017年上海实施“商改住”禁令以来的首次松绑,商务楼宇功能扩展迎来新契机。
新政为激发商务楼宇扩展功能提供依据
华东师范大学曾刚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正面临产业结构和空间功能的重构。传统商务楼宇业态固化,难以匹配新生产力发展需求,甚至影响上海对人才、投资及双创项目的吸引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的背景下,楼宇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功能与业态的重塑。这一政策的出台实际是回应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吸引人才、激发创新方面的现实需求。
北京大学法学院徐爱国教授表示,近年来房地产经济发展低迷,平台经济对实体店的冲击加剧,导致商务楼宇空置现象突出;与此同时,低价房屋租赁资源稀缺,难以满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及年轻人的居住需求,这使得盘活存量商住两用房成为必然选择。新政鼓励商务楼宇扩展功能,兼容商业酒店、人才公寓、企业员工配套居住产品等,正是为了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前提下,激活存量商住两用房功能,既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活力,又增加租赁住房供给,缓解住房供需矛盾。
拟入住者需评估生活成本与环境适配性
2017年因房地产泡沫问题,多地出台严厉政策限制“商改住”,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均明确禁止商业办公项目擅自改变用途作为居住使用。此次上海“商改住”政策放开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在曾刚看来,与2017年的“一刀切”限制不同,此次新政在开放商务楼宇功能的同时,明确了适用范围和安全标准,比如禁止工业用地违规转为住宅用地,同时强调建筑安全改造,要求水电、管网等设施符合新规范,由住建委、发改委等部门监督实施,为“商改住”政策的落地运行提供政策依据。
徐爱国认为,政策并非简单“放开”,而是在严格规范前提下的功能拓展,并未放松交易限制,在不改变商业用地性质的前提下,重新恢复商住两用房的居住功能。相较普通住宅,商住两用房价格较低,能够满足收入水平不高群体的住房需求。但也应注意到,商住两用房与普通住宅在土地使用年限、水电气使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曾刚则提醒计划入住此类房屋的居民,需理性看待“商改住”的投资与居住价值,新政鼓励租赁而非交易,且“商改住”项目转手率高、部分房屋几经装修,入住前需充分评估生活成本与环境适配性,同时仔细检查房屋结构安全,避免因改造不当带来的安全隐患。
从严管控商务楼宇分割销售行为
据媒体报道,有商务楼宇被分割成多个出租房,因改造过程中打有不少孔洞,导致房屋出现裂缝,带来严重安全隐患。此次“实施意见”明确,将从严管控商务楼宇分割销售行为,禁止以虚拟划线或非实体墙等形式分层、分区分割转让,确保产权边界清晰。
徐爱国表示,对于历史遗留的商务楼宇违规或模糊问题,应当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旧办法”原则,不再新增新项目,仅改进旧设施、改善现有环境。对已经分割销售或者出租的,保持现状,签订长期租赁合同,同时政府需履行日常监管职能,例如定期检查房屋质量,重点排查消防安全设施,加大风险隐患的预防与排除,以及租赁合同违规的协调处理。而对未分割销售或者租赁的,可以通过审查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审批程序,明晰产权性质和归属,将“商改住”项目纳入合规管理体系。
对于商住两用房设备的管理,曾刚建议,需要进一步明确业主、收费部门、政府的责任边界,解决“谁来管、管什么”的问题,为政策落地中的责任主体缺位提供解决方案。“商改住”政策可以促进商住两用房屋功能融合互补,如住宅小区内分配养老、文体设施,商业服务中放开餐饮娱乐等,及时回应市民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在业主的主业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多业经营的方式让资产得以保值,为吸引外部投资、人才提供政策支撑。(记者 朱非)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