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英鸽
如何将司法实践资源,系统有效地转化为法学育人“活水”?如何完善法学实务课程建设,创新以实践为导向的新型课堂?9月17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同合作的《刑事审判学》新书发布活动暨“刑事审判实践”课程首讲,在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举行。这是继去年上海法院实务专家进该校巡讲后,双方在共育法治人才方面的又一新探索。
真正体现协同育人理念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洪冬英在致辞中表示,“刑事审判实践”是一门“实务导向型”的创新课程,拥有一部重磅级的教材《刑事审判学》。它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战教学”;不仅是课堂讲授,还包含真实庭审观摩、疑难案件模拟研讨等沉浸式教学环节。同时,课程教师团队由上海法院法官和校内教师共同构成,“双师”模式的课堂,将理论阐释与实务方法紧密结合,真正体现协同育人理念,精准培养实战实务能力。这样“课程+教材”的组合,真正打通了从理论到实务、从教材到法庭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全国审判业务专家林晓镍在介绍中表示,为契合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上海法院坚持以“教师、教材、教学”一体进校园的理念和实践,即“以教师为纽带、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学为路径”,协同推动司法实践与法学教育深度融合。《刑事审判学》的出版,是“审判学系列教材”建设的里程碑;“刑事审判实践”课程的开设,是“实务教学”突破性创新探索;实务专家走进校园授课,是“实务教师”队伍的深度融合。上海法院将秉持开放、协同、共享的理念,持续深化与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的战略合作,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据悉,为构建基础性法学教育实务教材体系,推动在传统部门法学科之下增设审判学学科,增强法科学生审判实践知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立足审判实践经验,牵头推出“审判学系列教材”。该系列教材由上海法院实务专家与高校学者联合编纂,涵盖刑事、民事、商事、知产、金融等审判各领域。
优秀法官将相继走入课堂
作为系列教材的开山之作,《刑事审判学》一书以刑事审判学为研究对象,有效弥补传统刑法学科教学内容单一的短板。教材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贾宇担任主编,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一级高级法官黄祥青、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叶青、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全国审判业务专家余剑担任副主编,编写团队还汇集了全市三级法院“全国审判业务专家”“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和院庭长、资深法官和青年业务骨干,以及华东政法大学资深专家、教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罗开卷等编写组成员也现场参加了活动。
以该书为教材,在华东政法大学试点开设的“刑事审判实践”课程,由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肖凯领衔建设。作为该校实践选修模块课,该课程包含8讲32节核心内容和两大实战模块,覆盖刑事审判全流程重点问题及实训环节,探索实务专家和学校教师双配置模式,实行授课人互评和教学评议反馈机制。
此次首讲后,上海法院的优秀法官们也将相继走入课堂,系统讲授定罪量刑思路等实务技能。
余剑现场分享了团队编写教材及备课的体会。他表示,筹备之初,编写组和教研组就确定了“编写一本刑事审判实务经典著作、打造一门刑事审判实践精品课程”的工作目标,积极搭建理念、规则和方法相结合,实体、程序和实操相衔接的审判学教材体系,并以院校合作方式共同推进。教材编写和课程准备坚持实践导向,探索构建“临床法学”;注重方法教学,提炼总结裁判方法;传承“无言之知”,切实提升实操能力;注重教学相长,持续推进队伍建设。
《刑事审判学》一书编写启动后不久,编写组又同步启动姊妹篇《刑事疑案裁判思路详解》案例教材的编写工作,聚焦上海法院近年来具有示范性和典型性的70余件疑难复杂案例,详解裁判思路和方法。
新书发布活动后,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黄祥青带来了题为《犯罪事实认定的一般思路与常规方法》的授课。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陈邦达进行与谈。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