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融炉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部都精炼别致,兼具可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连续荣登2023、2024年知乎盐言故事短篇故事影响力榜,收获了上万条读者好评。
《谋杀前夜》由七则独立又互文的故事构成,全书围绕“爱与罪”主题展开,通过案情展现人物在情感困境中的极端抉择。作者以简洁语言塑造兼具偏执特质与合理逻辑的人物形象,书中涉及绘画、医学、法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展现知乎签约作者的创作特色。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七个故事分别讲了什么。
《择日而亡》:故事以旁观者视角展开,母子未曾相见,却因命运的齿轮咬合陷入连环悲剧。母亲为保护儿子间接成为凶手,儿子在目睹惨案后背负一生的阴影。没有煽情对话,却用沉默与错位构建出最锥心的亲情之痛。
《祝福》:与《择日而亡》的冷峻不同,《祝福》以荒诞笔调书写母爱。死刑犯在临终前收到母亲忏悔录音,却发现“祝福”背后是更深层的冷漠与自私。亲情在此成为一把双刃剑,既救赎又吞噬。
《爱情神话》:丈夫被指控谋杀妻子,证据确凿。真相却是绝症妻子精心设局,用“杀妻视频”报复出轨丈夫。故事以“画皮”为隐喻,层层剥开婚姻中的谎言与恶意,结局陷入新的罗生门。
《蹈海记》:一条匿名短信撼动婚姻根基,妻子在怀疑与求证中陷入生死抉择。故事将现代亲密关系的脆弱性推向极致:信任如玻璃,一触即碎,而真相往往比虚构更残酷。
《最佳损友》:少女阿悦为救好友牺牲,却被污名化为“懦夫”。善意被流言异化为罪恶,友情在现实碾压下扭曲成毒药。标题的“最佳”与结局的“损友”形成反讽,直指人性的阴暗面。
《戏剧课》:三个角色在特殊环境下形成微妙的情感纽带,战争与生死考验让关系在破碎中达到某种稳固。故事被誉为全书最佳,展现了人性在极端情境下的坚韧与荒诞。
《不可儿戏》:兄弟相残的悬疑背后,隐藏着司法系统对底层的结构性暴力。被告人求死只为换取弟弟生机,辩护沦为荒诞剧。故事以复杂反转揭示:爱在此异化为自我献祭的暴力。
书里的故事都透着股寒气,像阴雨天的老房子,墙缝里都渗着凉意。但神奇的是,每个故事结尾都会冒出一丝小火苗——比如母子虽阴阳两隔却完成“重逢”,朋友在误解后终于喊出道歉。这些暖意像黑暗里的萤火虫,虽然微弱,但让人在脊背发凉后还能喘口气。作者仿佛在告诉我们:世界很冷,但人心里总有点光没完全灭。
书里没有血腥的凶案现场,但读着让人后背发凉。比如一条匿名短信就能让夫妻互相猜忌,一段录音能撕碎亲情。作者把悬疑故事当成显微镜,专门放大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没事,实则快崩了”的关系。就像你手机里突然弹出的陌生消息,可能瞬间让你对最亲近的人产生怀疑。
作者特别会玩“障眼法”。比如《爱情神话》里,开头所有人都以为丈夫是凶手,结果真相是妻子设局报复。你以为看懂了,结果剧情像拧魔方一样突然换个面。这种反转不是单纯为了“爽”,而是提醒我们:在感情里,你以为的爱可能是恨,你以为的凶手可能才是受害者。就像人际关系里的“罗生门”,谁说的都不一定对。
书里的人物都爱得“不正常”:有人为了救弟弟主动求死,有人模仿亡妻的样子讨好丈夫,有人把朋友当替身……作者把这些极端案例写成“爱情病历”,告诉我们:爱一旦走歪,就会变成牢笼。就像你拼命想抓住沙子,结果攥得越紧,手越疼。书里那些“为你好”的疯狂行为,其实都是把对方和自己一起拖进深渊。
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爽文感”:开头就丢炸弹,细节里埋恐怖彩蛋。但它又比网文高级——比如《最佳损友》结尾,主角对着山谷大喊道歉,没有大团圆,却留下悠长的余味。作者把网文的节奏感和文学的深度结合起来,让故事既刺激又有回味。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叙事手法上的创新给读者带来阅读体验的升级。传统悬疑小说里,读者扮演“侦探助手”,跟随线索逐步逼近真相;而核融炉的读者被迫成为真相的共谋者与质疑者。例如《戏剧课》中“我所讲述的亲身经历大半都是假的”的叙述控制,迫使读者不断推翻自身判断,陷入“薛定谔式真相”的漩涡。(戚风 整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