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季张颖
走进位于长海路上的杨浦区图书馆,读者进门区域地面铺设的盲道,将盲人直接引导到了无障碍阅览区。在这里,有低位的书架、饮水机,大字、盲文读物,有声阅读设备,以及轮椅停放位等多样化的无障碍设施,满足特殊群体的不同阅读需求。
这座外观展现“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风貌的优秀历史建筑,能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无障碍环境的升级焕新,源自于杨浦区人民检察院对一封市民来信的温暖“回音”……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作为属地检察机关,杨浦检察院认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和人民城市理念,扎实推进检察信访工作法治化,有效化解了一批涉法涉诉矛盾纠纷,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并将实践工作经验进一步提炼总结,首创“五有”工作法(“源头预防案案有质效、接收受理时时有渠道、分流办理事事有回音、矛盾化解桩桩有措施、为民解难件件有温度”)。由此,“五有”工作法成为上海检察机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落实检察为民的一个缩影。
今年是信访工作法治化深入推进年,就在近日,上海召开全市检察机关矛盾风险预防化解“五有”工作法总结推进会,并将继续深化“五有”工作法的理论实践创新,推动检察履职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一封“特殊”的来信 开启一场无障碍改造
“我是一位轮椅使用者,杨浦区图书馆是我心中的知识圣殿,但每次艰难的出行经历都让我望而却步。那高高的台阶、沉重的门扉、无法触及的书架,仿佛在无声地告诉我:‘这里不属于你’……”
去年,杨浦检察院收到一封由区人民建议征集办转来的信件,建议人李女士从一名残障人士的角度,在信中提出了希望进一步完善杨浦区图书馆无障碍设施的建议。
信件打开了互通民声的渠道。循着线索,杨浦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们联合“益心为公”志愿者、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工作人员及建筑文物专家等,一起展开了一场调查。“在图书馆里,我们看到仅有一张桌子摆放着无障碍阅读设备的盲文阅览区,没有盲文读物和大字读物,更没有方便轮椅出行者的低位书架和相关设施,包括无障碍电梯轿厢里,也没有听到语音层报。”
采访中,杨浦检察院公益检察室检察官助理郭戎告诉记者,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目前已经从硬件设施提升到服务供给上,从当时现场调查的情况看,还有完善的空间。
但作为“大上海计划”历史建筑群之一,杨浦区图书馆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优秀历史建筑。脚下的红缸砖、顶上的琉璃瓦都是凝固的历史,如何在不对历史建筑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增加无障碍设施,是本案的难点之一。
一边是法律法规对历史文物保护的刚性要求,另一边是人民群众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迫切需求,如何找到平衡点?一场汇聚民智的“人民建议专题圆桌会”在办案过程中展开,建议人李女士也受邀参加了这场大讨论。
承办人告诉记者,圆桌会议上大家献计献策,“是否可以增设手语实时翻译APP?”“要增加低位书架、低位饮水机,并划定轮椅停留区。”……“这些建议都被吸收采纳。”三个月后,当李女士再次来到图书馆,焕然一新的环境让她切身感受到了这座城市“为民解难”的温度。
心结难解踏上信访路“公开听证”+“司法救助”破局
“立足法律监督的本职工作,通过公益诉讼的方式回应市民所需,让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得以提升,这本身就是‘五有’工作法实践中的温度。”杨浦检察院公益检察室的承办人这样朴素地认为。
而在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官笔记里写下的这句话,同样传递着检察履职的温度与力量:“绝不能让群众在绝望中失去对司法的信任。”
笔记背后的故事,要从2023年说起。彼时,阿斌(化名)身患多种疾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妻子小娟(化名)急于赚钱,拿出全部积蓄投资,却因轻信他人导致血本无归。因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司法机关无法对相关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心结难解的夫妻俩自此走上了信访路。
检察机关了解到阿斌夫妇的诉求后,迅速成立办案组,从事实认定、证据采信、办案程序等方面逐一审查,厘清信访诉求和问题症结,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听证和化解方案。
“从在案证据、法律规定等案件细节到家长里短,阿斌的态度从最初接电话时的拍桌怒吼,到后来主动分享生活琐事,我们意识到从源头上化解心结有了希望。”检察官说。
今年6月,在小娟户籍所在地虹桥镇综治中心,上海市检察一分院联合闵行检察院就该案召开了一场公开听证会。“会上,我们围绕诈骗罪的法律适用,以及本案证据情况,向信访人充分释法说理,分析证据链缺口。实务经验丰富的法学专家从法理角度,详细解释诈骗案件的证据审查标准,打消信访人对案件处理结论的疑虑,全国模范调解员从情理角度劝导信访人依法维权,同样具有知青经历的人民监督员则以共情唤起信访人‘继续向前看’的愿景。”
检察官介绍,考虑到夫妻俩的生活窘境,检察机关还联合公安机关开展司法救助,助力破解案件背后的民生难题。“我们知道案子难办,但检察机关没把我们当‘麻烦’。”在听证笔录上签字时,阿斌的笔尖顿了顿,道出了这样一句心声。
信用卡还款纠纷执行遇难题
推动完善涉诉账户管理机制
从预防到化解、从效率到温度,在适用“五有”工作法的实践中,闵行区着力探索形成了一套“全过程覆盖、全方位研判、全链条嵌入、全维度延伸”的“四全”高质效矛盾化解体系。地处中心城区的黄浦,同样结合辖区特点,在区委政法委的牵头下,推出了一套“倾听进到家、案件办到家、心结解到家、预防做到家”的“四到家”信访矛盾化解工作范式。
朱老伯信访案就是通过该工作范式得以实现案结事了。
“当事人是年过六旬的老人,没房产,没存款,靠低保维持生计,家中还有瘫痪在床的老母。由于生病就医,他透支了自己的信用卡,到期无力归还被银行起诉到法院,被判决归还本金和利息,而案件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
黄浦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最早接到朱老伯的信访。该院成立化解工作专班,对还款、执行、催收等关键问题进行详细审查,控告申诉检察与民事检察两部门展开联合履职。
为促成矛盾纠纷化解,市区两级检察院启动领导“双包案”机制,组织召开多方参与的矛盾化解协调会,围绕案件所涉及的执行金额、执行措施、短信催收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针对朱老伯的实际困难联合法院开展司法救助,回应“五有”工作法中的核心要求。之后,黄浦检察院又依托“全链条检察为民服务站”入驻街道综治中心的工作机制,促成了社会救助与司法救助的有力衔接,有效解决了朱老伯的实际困难。
纳入全市政法单位创新机制
系统构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
今年是信访工作法治化深入推进年,“五有”工作法为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护航高水平安全发展探索出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
记者获悉,2023年以来,杨浦检察院依托该方法办理的案件中,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例3件,市级典型案例16件。杨浦还将“五有”工作法推广到全区政法领域、矛盾风险重点领域和基层治理领域,目前,市委政法委已将“五有”工作法纳入全市政法单位创新机制。
在推进检察信访工作法治化过程中,全市检察机关也在积极参与地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截至目前,17家基层检察院全部完成综治中心入驻工作,推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关口前移。通过系统构建起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体系,全市检察机关还产生了一分院“心桥”、杨浦区检察院“枫行远杨”、青浦区“青心枫桥”、闵行区检察院“检惠闵申”等一批“枫桥式”工作法的创新品牌,推动了矛盾纠纷“事心双解”。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