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葳然 通讯员 王晓丹
本报讯 通过一款具有“阅后即焚”功能的境外匿名聊天软件非法获取、交易公民个人信息多达10余万条,并非法获利10余万元。近日,普陀区人民检察院对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案件依法提起公诉。
据了解,自2024年2月以来,被告人方某与李某成立“法律咨询公司”。为了获取客源,方某通过境外匿名软件联系上家,多次购买多家证券投资顾问公司的客户资料。这些信息虽未包含姓名与身份证号,但通过“手机号+公司名称+服务套餐”等组合字段,已足以精准定位特定消费者,具备明显的非法使用价值。
为验证信息真实性,上家通常会提供2000条左右的样本数据供试打。一旦确认信息有效,方某便以每条0.15元至0.3元的价格批量采购。而李某则凭借其一线拨打电话的“经验”,识别出哪些投资顾问公司的客户防范意识相对薄弱,进而指使方某“精准”购入相应公司的客户名单,显著提高所谓“转化率”。至案发,警方在其被扣押手机中查获的公民个人信息数量已达10余万条。
事实上,二人非法获取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从事“恶意维权”活动。通过怂恿客户编造理由、恶意投诉,试图实现“维权退费”,从而牟取不正当利益。该行为不仅导致大量公民个人信息泄露,还严重干扰企业正常运营秩序。
今年5月,方某、李某相继被公安机关抓获。到案后,二人均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普陀检察院于近日对方某、李某二人依法提起公诉。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