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通讯员 计琳瑛
斑马线、路灯、减速带,看似是城市道路的细微设施,却承载着市民对安全出行环境的基本期待。今年以来,松江区佘山镇人大积极推进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建设,构建“线上+线下”全覆盖、“固定+流动”双轨并行的“民意枢纽”。人大代表们化身“行走的民意收集器”,精准定位群众出行安全领域的“急难愁盼”。从倾听民意、民主协商,到科学决策、推动解决,佘山镇人大以务实作风,书写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一道斑马线划出安全线
陈坊新苑社区常住人口近5000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比20%,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占比12%。小区北门紧邻外青松公路,由于外青松公路缺少斑马线,人车混行,居民日常穿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这条路车开得快,老人小孩过马路太危险”“附近有松江94路、松青线公交站,能不能划条斑马线?”通过代表联系群众平台,一条条建议被代表们记录在册。为核实情况,代表们在早高峰蹲点观察车流,实地体验过马路场景。最终,一份凝结着1980户居民心愿的《关于在陈坊新苑小区北门外青松公路上增设斑马线的建议》被郑重提交到镇人民代表大会,推动问题进入政府办理流程。
由于外青松公路属于区管道路,为推进建议落地,镇规建办及时向区交建中心提交申请,区交建中心与区交警部门经认真研究,决定在外青松公路(陈坊新苑小区北门路段)增设斑马线。
施工当天,社区的人大代表、业委会成员及不少居民主动跑来现场当“监工”。看着施工队画得整整齐齐的一条条白线,业委会吴主任高兴地跟旁边人说:“这下好了,咱们也有‘安全线’了!”今年5月,一条横跨8米的标准化斑马线完工使用。
清晨的外青松公路依旧车来车往,居民周阿姨牵着小孙子,踩着新划的斑马线稳稳穿过马路。“以前过这条路像‘闯关’,现在抬脚就能走,心里踏实多了!”老人脸上的笑容,正是这条斑马线带来的民生温度的生动注脚。
一批路灯照亮安心路
江秋新苑社区建成至今已有20年,小区各项基础设施日渐老化。今年5月,居民关于小区路灯昏暗、部分路灯玻璃罩破损的反映出现在社区微信群。“潜伏”在群里的人大代表敏锐捕捉到这一民生关切,第一时间与居委会、物业、业委会相关负责人沟通联系。经多方共同努力,6月中旬,“更换路灯头”项目顺利纳入社区“家园焕新”行动。
项目敲定后,在人大代表的深度参与下,“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物业开启“白+黑”工作模式,仅用1周时间便完成了全域450盏路灯的排查定位;业委会负责方案编制和项目征询;人大代表依托居委会人大代表联系点,广泛征集居民对路灯款式、亮度的意见建议,为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出谋划策;红色物业专员提前在社区微信群发布安全提示,有效化解潜在矛盾。
施工期间,为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出行的影响,施工方反复优化方案,加快项目实施进度。采取由小区一期向二期逐片推进方式,遵循“先检修线路,后更换路灯”的原则,确保安装一批、点亮一片。经过20天的高效推进,7月下旬,450盏路灯全部更换调试完毕。一盏盏明灯照亮的不仅是社区道路,更是基层民主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的实践道路。
一份温馨提示筑起安全防线
今年8月,“代表联系服务人民群众日”活动中,秋乐苑小区的张先生提出一条急切诉求:“秋潭路作为小区主出入口,车速太快,能否在路口加装减速带?”镇人大当天便给予了回应,联动镇规建办、镇集镇公司、秋乐苑社区居委会筹备办,开启“快速响应模式”。
次日,四方组成的“民生调研组”顶着烈日抵达秋潭路,像专业“道路医生”般仔细“问诊”:停车让行标线清晰规范,停车让行标志醒目矗立,人行道预告标线连贯流畅……经现场“会诊”,确认该路段硬件设施已完全符合无信号灯路口设置标准。可群众诉求不容忽视,在树荫下的临时议事会上,大家围绕“减速带装与不装”展开热烈讨论。集镇公司技术人员表示:“若加装减速带,车辆频繁碾过的噪音会直接影响临街住户生活。”最终,社区的镇人大代表提议:“群众的事,还是让群众来商量!”
说干就干!代表和技术人员化身“民情倾听者”,上门听取秋潭路北侧第一排住户意见建议。每一次叩门,都是对民意的珍视。每一场对话,都在拉近与民心的距离。汇总57户居民意见后,结合专业评估,大家慎重决定:暂不安装减速带。面对居民提出的增设鱼骨线建议,技术人员也给予了耐心说明:“这条路机非混行且路幅不足,不具备条件。”
为让安全意识真正“住进”居民心里,代表们又化身“安全宣传员”,在业主群里发布了安全出行提示,提醒居民驾车驶出小区时注意停车观察路况。如今,秋潭路的路口虽没有减速带,但一份份出行提示像隐形的守护者,为居民筑起了一道温暖的安全防线。

首页



放大
上一版